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都是坐起立行的人,既然已經是做出了決定,那他們兩人就開始行動起來,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具向北條氏遞送了最后通牒和宣戰布告,并對屬下大名下達了動員令,要求北條氏將所侵占的城池交出來,同時對于倭國朝廷的所謂命令,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也選擇充耳不聞,根本不予理睬。
德川家康將近衛前久控制在自己的地盤,同時兩人都以自己轄區內事務繁忙,難以分身為由推辭了朝見,然后整頓兵馬,準備進攻小田原城。
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之所以選擇對北條氏進攻,也是經過考慮的,一來是北條氏最近和大明走的很近,進攻北條氏大明絕對不能不管,二來就是小田原城地形復雜,對于官軍來說不能夠發揮騎兵的優勢,小田原城東西寬五里半,南北長四里半,背靠相模灣,巨大的城郭兩旁有酒勾川和早川兩條河流圍繞,對于倭國來說已經是非常大的城市了。
由于有河流的限制,官軍的騎兵發揮是受限的,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動員自己能夠動員的所有兵力,共計二十五萬,號稱三十萬,豐臣秀吉將本陣布于箱根湯本,而德川家康家康則在小田原以東布陣,以西的是細川忠興、池田輝政、堀秀政、丹羽長重等人的陣營。
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的想法很簡單,官軍對于倭軍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騎兵和火炮,小田原城外縱橫的河流肯定會限制官軍的騎兵發揮,而倭軍以大軍進攻小田原城,官軍要是想要救援的話,肯定是輕裝疾行,不能夠攜帶過重的火炮,這樣對于倭軍來說肯定是極為有利的,這也是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仔細謀劃過的。
而德川家康還在東海與京都之間架設驛站,以傳遞關東地圖、城郭一覽表、軍事配備等消息,同時籌措糧秣二百二十萬石,以準備供應大軍長期作為,同時為例放在在京都的李如松突襲,還留下重兵在京都附近據守,防止李如松部前來支援。
這次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準備已經是相當充分了,幾乎集中了大半個倭國的力量傾巢而出,在收到德川家康的最后通牒之后,北條氏政趕緊向大明安東都護府求援,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兩人傾巢而出,可不是開玩笑的,北條氏滿打滿算不過五萬人,肯定不是他們兩人的對手。
在收到消息之后,徐渭也迅速作出反應,一面派人向朝廷匯報此事,請求朝廷加緊調集援兵,另一面則是著手準備應戰,這次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來勢洶洶,北條氏肯定是不能抵擋的,不過認為關東與駿河之間山巒重疊,交通不便,敵人糧食運輸上有困難,因此戰爭越持久越有利。更何況小田原城號稱倭國的第一堅城,宛如烏龜殼般難堅固,雖然在徐渭等大明官員看來并不是什么大城,但是對于缺乏工程器械的倭國軍隊來說還是非常麻煩的。
所以徐渭的想法是先拖,挫其銳氣之后再作戰,當然僅靠北條家確實是很難守住小田原城的,徐渭當即命令官軍水師出發,控制相模灣,為北條家運輸糧秣等物資,同時調遣上杉景虎和武田勝賴部的倭軍參戰,這些倭國軍隊是在大明軍官一手訓練出來的,雖然沒有火器等重裝備,但是有大明官軍淘汰下來的甲胄,戰斗力肯定比之臨時征發的足輕要強不少。
丹羽長秀很熟悉倭國,他認為德川家康等人雖然號稱有三十萬大軍,但是實際兵力肯定是遠遠沒有的這么多,能夠征發來的軍隊不過二十來萬,其中絕大部分是臨時征發的足輕,其中有戰斗力的不過在數萬之間,這些這數萬人的精銳武士不是只在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兩人手中,而是分散在以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為首的各個大名手中。
雖然現在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看似重修舊好,但是肯定是互相防備的,現在看起來他們兩人比較和睦,但是只要戰事持久下去,他們肯定會有各種齟齬的,這點丹羽長秀是很清楚。
徐渭沒有直接命令官軍出兵幫助北條氏,而是命令上杉景虎和武田勝賴一共出兵五萬,在大明的支持下馳援小田原城,官軍水師為他們提供糧秣和火力保障。
同時徐渭派出官軍中精于城防的軍官,前往幫助北條家改造小田原城,使之更加堅固,還撥給了一批糧草,用于資助北條家抵御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徐渭明確告知北條氏康,大明官軍需要時間集結部隊,最多一月,官軍十萬大軍必來解圍。
而大明安東都護府的決定也終結了北條氏內部的紛爭,之前面對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的進攻,北條家發布大動員令作好迎接豐臣秀吉大軍攻擊的準備。
北條家重臣們進行討論商議是守城還是野戰,之前北條家內部分歧嚴重。推行積極進攻策略的是北條氏邦,他提出從富士川和黃漱川出擊作戰的方案,而松田憲秀則提出利用險要的箱根山做防守的方案。
而在大明安東都護府決定支援北條家之后,會議結果決定以守城作為戰斗方式。原因是過去北條氏在面臨上杉謙信、武田信玄的攻擊時都是因為守城而度過危機的,現在雖然德川家康兵力雄厚,但是北條氏也得到越后、甲斐的援兵,大明也承諾一定會參戰的。這些事實使北條家有守城的自信。決定守城的方針后,除防衛據點上的城外,其他所有城的留守全部撤除,將戰力集中在小田原,并且征集足夠供應五萬六千人守城大軍的糧食。
北條氏和越后、甲斐一共十萬之眾,在小田原城設防,嚴陣以待,同時在大明軍官的指導下改進城防,打造各種城防設施,以應對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的大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