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那邊就一個人,所以地皮最小,給她建一間小臥房和一個小灶房就夠了。
廖大伯和易大伯都是老單身漢了,趙里正安排他們住在一起,這樣地基好打一點,也能省些竹子省些事。
兩間臥房一個灶房,地皮給大一點,方便廖大伯以后做木工。
而易大伯,平時沒事的時候還能給廖大伯打打下手。
至于廖大伯掙錢了會不會分給易大伯,那就不知道了。
趙里正開玩笑說:“到時候就全憑老廖頭的良心了,不過我看他沒什么良心,老易頭啊,你要白給他干活咯!”
易大伯聽言,做了個夸張且驚恐的表情:“不會吧?老廖頭這么大氣的人,不至于占我便宜吧?”
“喂喂喂,到底誰占誰便宜?”
廖大伯不樂意了,開口就道:“你給我打下手,就能偷學我的木工手藝,我沒讓你交束脩就不錯咯。”
眾人見他們貧嘴,又是一陣哄笑,都說他們仨一把年紀了還沒有大寶穩重,真真是丟人。
……
真正開始動工是第二天。
由于分工明晰,所以天一亮眾人就忙活起來了,一點時間都沒浪費。
老天爺也是極給面子。
接下來好些天都沒有再下過雨,一直都是大晴天。
如此,僅僅只過了半個月,全村人的竹屋就做好了,大家伙兒喜滋滋搬了進去。
說是竹屋,其實地基還是用木頭,更準確來說,是木墩,用的還是又粗又壯的那些木墩。
將地基打好,把竹排放上去,戳開口子,用榫接的方式將它們嵌到一起,再用處理過的藤蔓一圈圈綁住。
其實光是嵌到一起就已經很牢固了,古代沒有鐵釘,建再大的房子打再多的家居,都是用這種技術。
打地基的木墩留一截在上面,安小暖大致量過了,高度差不多是八十公分左右。
這樣就可以將竹排做成的地面抬高,既可以保證下雨時地面不會被雨水浸濕,還能避免屋內潮濕。
當然了。
地面抬高的做法,僅限于臥房,像灶房的話是沒有必要的。
灶房做得很簡單,四面竹墻,一道簡單且沒有到頂的竹門,外加茅草屋頂,這就完事兒了,連擋風防雨的茅草瓦都沒有。
至于灶頭?
那也是沒有的。
‘收房’后自己去小溪里撿一些大點的石頭,壘成一個‘u’字形或者‘c’字型,能架得住鍋,燒得起火就可以了。
還有什么桌子啦,椅子啦,也是‘收房’后自己負責。
要么去找廖大伯打家具,要么自己搞定。
臥房呢,除了李卉那樣只做一間的外,所有多做臥房的,都是一間連著一間。
這樣下來,每家每戶至少能省下兩面竹墻和不少茅草瓦。
以安小暖家為例,她跟劉氏還有三丫的屋子,就在大寶二寶的隔壁,這邊夜里要噓噓的話,那邊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嗯。
隱私是不求了,能安頓下來就行。
不過臥房到底是睡覺的地方,所以竹門很高,直接到頂了。
再加上外墻都圍上了厚厚的茅草瓦,夜里睡在里頭,蓋上厚厚的被子,也不覺得有多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