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賣野豬肉,安小暖自己留得不多,只隨便留了兩三斤做做樣子。
畢竟她空間里還有不少豬肉呢,連豬板油豬下水豬骨頭都有。
那是上次她自己殺了一頭豬剩下的。
純瘦肉都拿來做豬肉脯了,剩下的這些,過年剛剛好。
趁著全村人都在煮肉或臘肉,安小暖和劉氏也開始忙活起來。
臘月二十七跟臘月二十八兩天,婆媳倆都在家炸豬油,做臘肉和臘腸。
就連空間里的豬頭,都被安小暖拿出來鹵了。
鹵豬頭肉多好吃啊,香死個人喲!
臘月二十九,必須得打白糍粑了。
老天爺還挺給面子的。
陽光明媚,驅散了不少冬日的寒冷。
全村老少出動,從上午起,就在村子中央壘起了臨時的灶口。
有人搬來了家里的大鍋,有人把自家的木桶木盆都貢獻出來用。
還有幾戶人家,把自己的桌子給搬來了。
幾張桌子拼在一起,方便待會兒做糍粑。
女人們燒柴火蒸糯米,男人們則圍在木臼旁打糯米。
孩子們在旁邊你追我趕,玩累了就跑過來看一看,還有嘴饞的直咽口水。
大人們見了,就開孩子的玩笑:“小鬼頭,你別把口水流到糯米喲!”
孩子臉紅,一下子就跑開了。
整個山間,都響徹著小孩子的尖叫和大人們的笑聲。
大老爺們捶糯米時,還‘嘿喲嘿喲’喊著口號,自己給自己加油打氣。
“嘿喲~讓開讓開,上糯米團咯!”
第一團糯米打爛,
大老爺們合力挑著糯米團,用力丟到桌子上。
“來了來了,老娘們開工咯~”
女人們也不懼糯米團燙手,三兩下就把糯米團從木棒上給扒拉了下來。
緊接著,便開始揉小團,壓糍粑。
而這時,第二鍋糯米蒸熟,又被放到木臼里,大老爺們繼續開始捶糯米。
別看十來斤的糯米不多。
想要糍粑好吃,這蒸糯米時就一定得隔水。
這時候的鍋雖然大,可蒸東西要隔水,又要看火候,不讓下面的水漫上來浸泡到糯米,這糯米就得分幾次來蒸,每次蒸少點,保證糯米不碰到鍋里的水。
而制造條件有限,廖大伯和易大伯做的木臼,也沒有做得特別大。
剛剛好,每一次就放一小鍋蒸熟的糯米就滿了。
倘若圖省事,想再多放一點,捶打時就要小心翼翼的,得時刻看著糯米會不會掉出來。
總之啊,糯米雖然不多,但做白糍粑時,家家戶戶都參與其中。
雖然每個人要干的活兒不多,時間也不長,可大家伙兒都得到了很好的體驗。
從壘臨時灶口到打白糍粑,再到按照人頭把白糍粑分完,也就一個半不到兩個時辰。
大家伙兒邊玩邊干活兒,熱熱鬧鬧的,歡樂又喜慶,這才是大年該有的氛圍嘛。
白糍粑分下去后,很好孩子就有點忍不住了。
“阿奶,我想吃糍粑!”
“阿娘阿娘,給我吃一口好不好,我就吃一口!”
“阿爺~白糍粑好香香喲,妞妞要吃
。”
“我不管,我就要吃,不給我吃我就哭給你們看!”
“哇嗚嗚……要糍粑要糍粑!”
孩子們撒嬌的撒嬌,威脅的威脅,耍賴皮的耍賴皮,都想吃白糍粑。
家里人口多的,分的白糍粑就多,自然可以先給孩子們嘗一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