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理戶籍的時候,安小暖可沒閑著。
她不是豎起耳朵聽眾人講話,就是時不時問上衙役幾句。
把所有聽到的消息綜合起來,她知道縣衙對難民的落戶安排,確實是由近到遠的。
正如方才那位大爺所說的那般,早點把戶籍給辦了,才能落戶到離青山縣更近的村莊里。
每一個村莊,都有不少的原住民,并不能接納太多的難民。
基本上,一個大村莊能接納十五戶或二十戶人家左右,小村莊則接納三戶人家或者五戶人家。
等一個村莊飽和了,就換下一個村莊。
而杏花村,據說在青山縣附近,就是一個大村莊。
原住民一共有五十多戶,村民則有四百多不到五百個人。
那杏花村的里正啊,也是個有本事兒的,將杏花村管理得井井有條,村民們的小日子都過得不錯。
所以縣衙在安排難民的時候,就打算在杏花村多安排幾戶難民,至少得二十戶。
好巧不巧,安小暖一家是被安排到杏花村的第一戶難民。
也就是說,整個杏花村到目前為止,至少還有十九戶的名額可以安排。
這也是為何,辦理戶籍的人會叮囑他們,三日后再來一趟。
人家杏花村的里正也是有事情要忙的,不可能每天都來縣城接人,只能等本村需要接收的難民都齊了,才一次性安排好。
安小暖和劉氏對視了一眼,便小聲跟那位辦理戶籍的人商量:“大人,您能不能行個方便
,今日暫時別往杏花村里落戶別的難民了,明日再落戶。”
說著,也不等那位大人發怒,便將一錠二兩的銀子悄悄塞了過去:“不瞞您說,我們還有不少親戚朋友需要落戶,至少得有十幾二十戶人家吧。
但我們住的地方有點遠,家里又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顧,所以不方便一窩蜂都跑來縣城。
只能讓我們一家先過來,熟悉一下辦理戶籍的流程,回去后也好告訴他們,一共需要準備多少銀子。”
話說到這,安小暖頓了頓,才為難道:“現在嘛,我們是落戶到杏花村了,可他們的戶籍還沒辦呢!
若要進城辦理戶籍的話,最快也得等到明天這個時辰了。
您瞧瞧,縣衙里要辦戶籍落戶的人可不少,我擔心他們來了以后,杏花村的接收名額滿了。
所以我想麻煩大人,稍微通融一下,給他們留點名額。
畢竟都是親戚朋友,還是住一個村好點,以后也方便照應。”
說完,安小暖又道:“大家伙兒都認識,以后到了新的村子里,惹的麻煩也少不是?
若五湖四海的人都湊到一起,跟大雜燴似的,那杏花村指不定就得雞飛狗跳了。”
這負責辦理戶籍文書的可不是普通衙役,而是青山縣的主簿。
他不僅有權還有頭腦,一下就明白了安小暖話里的意思。
確實。
把同一個地方的人安排在同一個村子,是最適合不過的。
一來,這些難民能早點習慣新村
子,早點投入新生活。
二來,安排到各個村里的人員沒有這么雜,也方便村里的里正管理。
歷史上,大多數的村子接收難民,都是這樣接收的,盡可能把熟悉的人安排到一個。
可這一次嘛,由于縣衙里的人都想借此機會撈點油水,趁亂收這種錢那種錢,所以就導致有些人辦理了戶籍落戶,有些人則還在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