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匈奴和親、清除腐敗后,天下漸安。
然而,宮廷之中卻暗潮涌動。
呂家雖然因為腐敗,被清除了部分勢力,但劉邦深知這不過是暫時的平靜。
他心中對呂氏家族始終懷有深深的忌憚,擔憂自己百年之后,呂氏一族權傾朝野,掌控整個天下。
太子劉盈性格懦弱,心地善良卻優柔寡斷。
劉盈常常沉浸于儒家經典之中,對治國理政雖有理論上的見解,然而在實際決斷時卻總是瞻前顧后。
劉邦多次考驗他對軍國大事的看法,劉盈總是緊張得額頭冒汗,回答吞吞吐吐,不得要領。
劉邦每每望著劉盈那唯唯諾諾的模樣,便忍不住長嘆,深知他若登基,必受呂家人左右,外戚干政恐成定局,屆時自己的兒女能善終者,不知能有幾何?
而戚夫人之子劉如意,聰明伶俐,深得劉邦喜愛。
如意自小就展現出過人的聰慧,對劉邦所問之事總能應答如流,且觀點獨到。
且戚夫人娘家人勢弱,沒有多少外戚干政的風險!
劉邦欲立如意為太子,以制衡呂氏一族的心思,仍舊愈發堅定。
為此,他命陳平協助戚夫人,在宮廷中周旋。
戚夫人借著劉邦的寵愛,日漸驕橫。
她的服飾越發華麗,所用的珠寶首飾皆要勝過呂后,她的膳食也要求與呂后同等規格,稍有不滿便在劉邦面前哭鬧撒潑。
她的宮殿也裝飾得金碧輝煌,絲毫不遜于呂后所居之處。
就連她宮中的侍女和宦官,也都趾高氣揚,不把其他宮的人放在眼里。
陳平則在各方勢力之間小心翼翼地謀劃,試圖找到一個萬全之策。
可他深知,無論最終結果如何,自己都可能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陳平常常夜不能寐,苦思冥想應對之策,卻總是感到左右為難,如履薄冰。
他的書房中燈火常常徹夜通明,堆積如山的竹簡和帛書見證著他的焦慮與掙扎。
陳平時而踱步,時而坐下奮筆疾書,卻又一次次地將寫好的竹簡搗碎丟棄,額頭上的汗珠在燭光下閃爍。
而呂后得知劉邦還未打消換太子的念頭后,怒不可遏,召集呂氏族人在密室中緊急商議對策。
那密室位于宮殿深處,燭光搖曳,呂氏族人的面孔在光影中顯得陰沉而凝重。
他們在宮廷中廣布眼線,這些眼線遍布從皇帝寢宮到各宮嬪妃住處,時刻監視著劉邦和戚夫人的一舉一動,哪怕是劉邦與戚夫人的一次私下交談,呂后都能很快知曉。
呂氏族人紛紛獻計獻策,有人主張直接對戚夫人下狠手,有人則認為應當從長計議,穩住劉邦的心。
有人提議拉攏朝中重臣,有人則建議在后宮繼續壯大自己的勢力。
審食其激動地拍著桌子,大聲說道:
“絕不能讓那戚氏得逞,必要時就得下狠手!”
呂產則相對沉穩,分析著當前局勢的利弊。
呂后深知戚夫人是她兒子劉盈太子之位的最大威脅,于是表面上對戚夫人暫時和顏悅色,暗地里卻在籌劃如何鏟除這個隱患。
她先是在戚夫人的飲食中下毒,幸虧戚夫人身邊的一位心腹侍女發現及時,才免遭毒手。
那侍女自幼便跟隨戚夫人,忠心耿耿。
她發現食物有異后,悄悄告知戚夫人,戚夫人驚出一身冷汗,從此對呂后更是充滿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