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太公若在天有靈,也定不愿看到您如此折磨自己的身子。想當年咱們一起征戰沙場,何等威風,您可不能被這悲痛給打倒了。”
樊噲的聲音粗曠而急切,額頭上的青筋因激動而微微跳起,那粗壯的雙臂不自覺地揮舞著,仿佛又回到了金戈鐵馬的戰場。
他的眼神中燃燒著對劉邦的關切,那是生死與共的兄弟情誼。
劉邦抬起頭,看著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聲音沙啞地說道:
“朕的父親一生操勞,未曾享過太多福,朕怎能不痛心。朕愧對于他,如今只想為他辦好這最后的葬禮,以盡孝道。”
“想當年,朕在鴻溝對峙上!說出那如此大逆不道的話!唉~”
“如今,什么都已經悔恨,晚矣。”
他的目光中充滿了痛苦與自責,干裂的嘴唇微微顫抖著,聲音中帶著一絲哭腔。
聽完此,大臣們也紛紛落淚,淚水在他們的臉頰上肆意流淌,打濕了他們的衣襟,留下一道道深色的痕跡。
已經歸隱山林的張良也趕來吊唁,他身著素衣,步履蹣跚,拱手對劉邦道:
“陛下之孝,感天動地,但您也要為江山社稷著想啊。如今局勢微妙,還需陛下振作精神,穩固朝綱。”
曾經的美男子張良,此刻眼神深邃而憂慮,臉上也有了歲月的刻痕、皺紋道道,胡須在風中微微飄動,盡顯滄桑。
聽完張良張子房的話后,劉邦微微點頭,目光卻依然沉浸在悲痛之中,仿佛周圍的一切都已不存在。
葬禮的那一天,天空陰沉得如同要塌下來,細密的雨絲紛紛揚揚,冰冷地拍打在人們的臉上,好像也在為劉太公的離去而低聲抽泣。
劉邦身著素服,腰系麻繩,那白色的衣衫在風雨中顯得格外單薄,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勾勒出他消瘦的身形。
他面容憔悴,眼眶深陷,卻神情堅毅,仿佛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
他走在送葬隊伍的最前端,腳步沉重卻堅定,每一步都仿佛承載著千鈞之重。
腳下的泥水濺濕了他的褲腳,他卻渾然不覺,鞋面沾滿了泥巴,卻無暇顧及。
大臣們跟在其后,神色肅穆,手中的招魂幡在風中獵獵作響。
幡上的布條隨風飄動,發出呼呼的聲音。
他們心中充滿了對皇帝的敬意和對逝者的緬懷,眼神中透著悲傷與堅定。
在葬禮的過程中,劉邦幾次因悲痛過度而險些昏厥。
他的身體搖搖欲墜,仿佛風中的殘燭,臉色蒼白得沒有一絲血色,嘴唇發紫,身體不停地顫抖。
但他依然強忍著身體的虛弱和內心的劇痛,堅持完成每一個儀式。
他親手為父親獻上祭品,那豐盛的祭品擺滿了供桌,他顫抖著雙手點燃香燭,淚水與雨水交織在一起,流淌在他的臉頰,分不清哪些是淚,哪些是雨。
寒風吹過,他的發絲凌亂地飛舞著,貼在他滿是淚水的臉上。
整個葬禮期間,劉邦雖身體虛弱,但始終強忍著悲痛,以盡最后的孝道。
大臣們看在眼里,疼在心中,都暗自祈禱皇帝能早日從悲痛中恢復,康復身體,以安天下。
他們深知,皇帝的安康不僅關乎皇室的尊嚴,更是天下百姓的福祉。
每一個大臣都在心中默默發誓,定要輔佐皇帝,共保這來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宮墻之外,百姓們也自發地為劉太公默哀,他們在心中祈求上蒼,保佑皇帝能夠度過這艱難的時刻。
街頭巷尾彌漫著悲傷的氣氛,店鋪紛紛關門停業,人們默默地站在道路兩旁,低頭不語,眼中滿是同情和敬意。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