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主張嚴格控制,有的則認為應該適當放寬政策。
劉詢不得不耗費心力去平衡各方的利益和觀點。
每次的朝會都充滿了激烈的爭論,劉詢耐心傾聽,權衡利弊。
就在這艱難時刻,南方又遭遇了洪澇災害,農田被淹,百姓流離失所。
劉詢心急如焚,立即調撥物資和人力前往救援,同時組織大臣們商討治水之策。
他親自查閱古籍,尋找前人治水的經驗,還派遣專員前往災區實地考察,確保救援工作的高效進行。
那些專員日夜兼程,不敢有絲毫懈怠。
而西域各國見大漢國內略有動蕩,也開始蠢蠢欲動,試圖擺脫大漢的控制。
劉詢深知不能讓局勢惡化,派出使者前往西域,恩威并施,穩定局勢。
那些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和強硬的詔書,讓西域各國不敢輕舉妄動。
使者們在西域各國的宮廷中據理力爭,展現出大漢的威嚴。
與此同時,朝堂中一些保守派大臣對劉詢的改革措施提出了質疑,認為常平倉的設立會打破舊有的秩序,引發社會動蕩。
劉詢不得不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說服他們,闡述常平倉對于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意義。
他引經據典,分析利弊,說得那些大臣們啞口無言。
而在民間,一些不法商人趁機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導致民生艱難。
劉詢下令嚴厲打擊,整頓市場秩序,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
他派出禁軍嚴查市場,對那些不法商人嚴懲不貸。
在這重重壓力之下,劉詢的身體每況愈下。
但他依然堅持處理政務,直到再也無法起身。
他在病榻上仍惦記著國家大事,不時詢問身邊的太監和大臣。
終于,在常平倉初步建成之際,劉詢的身體也漸漸衰弱,最后病倒在床榻之上。
王憶君守在他的床邊,淚如雨下,她的淚水打濕了手帕,聲音哽咽。
朝中大臣們紛紛前來探望,個個憂心忡忡。
劉詢強撐著精神,對大臣們叮囑著后續的政事,希望他們能繼續為大漢的繁榮盡心盡力。
他的聲音微弱卻堅定,眼神中充滿了期望。
劉詢望著王憶君,眼中滿是深情與不舍:
“憶君,朕怕是不能陪你走更遠的路了,但朕相信,這大漢盛世會一直延續下去。”
王憶君緊緊握著他的手:
“陛下一定會好起來的,大漢不能沒有您。”
但劉詢的病情卻日益沉重,他時而昏迷,時而清醒。
在一個寧靜的夜晚,劉詢緩緩閉上了眼睛,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整個長安城沉浸在悲痛之中,百姓們自發為他悼念。
而劉詢所設立的常平倉,在日后為大漢的穩定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功績被后人銘記,成為了大漢歷史上光輝的一頁。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