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首相緬希科夫,則在齊軍的包圍下,無奈地投降了。他們知道,他們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在大齊的旗幟下,舒清泉站在克里姆林宮的臨時指揮部內,她的將領們圍繞在她周圍,每個人的臉上都刻畫著戰爭的痕跡和對未來的擔憂。陽光透過厚重的窗簾,灑在了他們堅毅的面龐上,卻無法驅散室內的緊張氛圍。
舒清泉的聲音沉穩而有力:“諸位,我們已經取得了對克里姆林宮的決定性勝利。然而,如何處置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首相緬希科夫,是我們接下來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到我們大齊在此地的統治合法性,也關系到整個國家的長遠穩定。”
一位將領站起身,他的語氣中充滿了堅決:“將軍,我認為應當將兩人作為戰犯囚禁起來,以此來震懾其他可能的反抗勢力。”
另一位將領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將軍,我建議我們可以采取更為寬大的處理方式。如果我們能夠說服沙皇和首相接受我們大齊的政權,那么對于穩定民心和減少不必要的沖突將大有裨益。”
舒清泉靜靜地聽著眾將的發言,她的目光在每個人臉上掃過,試圖捕捉到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她知道,這是一個復雜的決策,涉及到政治、軍事以及人道的多方面考量。
然而,當使者帶回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首相緬希科夫的回復時,所有人的臉色都變得凝重起來。兩人明確表示,他們寧愿選擇死亡,也不會投降或承認大齊的政權。
舒清泉沉默了許久,她的內心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斗爭。最終,她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堅定:“既然他們選擇了這條路,我們必須尊重他們的決定。但同時,我們也必須向世人展示我們大齊的決心和公正。”
在眾將的注視下,舒清泉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明日正午,我們將在紅場上對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首相緬希科夫進行公審,并執行斬首之刑。這將是一次警示,告訴所有人,任何反抗大齊政權的行為都不會得到容忍。”
在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初二的這一天,莫斯科的紅場上,歷史似乎凝固了。天空灰蒙蒙的,仿佛也在為即將發生的事件默哀。成千上萬的民眾從四面八方涌來,他們的臉上寫滿了復雜而矛盾的情感——有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好奇,有對昔日統治者的同情,也有對未來的不確定和恐懼。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首相緬希科夫被士兵們押解著,穿過擁擠的人群,走向紅場中央的斷頭臺。他們的步伐堅定,眼神中沒有絲毫的怯懦,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們依然保持著王者的風范和尊嚴。
舒清泉站在高臺上,她的目光穿過了人群,直視著這兩位曾經的權力象征。她的心中也許有著復雜的情緒,但她的表情卻是一如既往的冷靜和堅定。她深知,這一刻的決定將會被載入史冊,無論是贊譽還是詬病,她都必須承擔起這份沉重的責任。
隨著一聲令下,劊子手舉起了鋒利的斧頭。在民眾的驚呼聲中,斧頭迅速而無情地落下,結束了兩位昔日統治者的生命。紅場上的空氣仿佛在這一刻凝結,隨后爆發出了一陣混合著悲傷、震驚和不解的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