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們帶著老人和孩子,背著簡單的干糧和被褥,在幾個獵戶的帶領下悄悄離開村子,消失在迷茫的夜色中。
胡天佑則帶著留下的二三十人,在祠堂前的空地上開始緊急訓練。
“這叫三八式步槍,鬼子的主要裝備。”胡天佑舉起一支繳獲的步槍,熟練地拆卸又組裝,“有效射程五百米,精度高但后坐力大。”
漢子們圍成一圈,聚精會神地聽著。
他們大多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幾天前連槍都沒摸過,現在卻要速成為戰士。
“瞄準時注意三點一線,扣扳機要穩……”胡天佑耐心指導著,看著這些粗糙的大手小心翼翼地擺弄武器,不禁想起自己初學武藝時的情景。
訓練一直持續到后半夜。
雖然進步有限,但至少每個人都學會了裝彈、瞄準和基本的射擊姿勢。
胡天佑又教了幾招簡單的白刃戰技巧,用木棍代替刺刀,示范如何突刺和格擋。
“記住,”汗水順著胡天佑的臉頰滑下,“我們人少,不能跟鬼子硬拼,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利用地形,打了就跑。”
眾人點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胡天佑知道,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
黎明時分,胡天佑帶著游擊隊離開了李家村。
臨行前,他們在村口和主要道路上布置了簡易陷阱和預警裝置——如果日軍來襲,這些會為他們爭取寶貴的時間。
“鬼見愁”峽谷比想象中還要險峻。
兩側峭壁如刀削斧劈,中間一條羊腸小道蜿蜒向上,最窄處僅容一人側身通過。
峽谷盡頭是一處天然平臺,殘破的木寨墻和幾間搖搖欲墜的茅屋昭示著這里曾經有人居住。
“胡兄弟!”張大山從一處了望臺跳下來,興奮地迎上前,“營地基本收拾好了,老人孩子都安頓妥當了。”
胡天佑點點頭,環視這個根據地。
平臺上已經搭起了幾十個簡易窩棚,婦女們正在生火做飯,幾個老人忙著修補寨墻。
看到游擊隊回來,村民們紛紛圍上來,七嘴八舌地詢問情況。
“鄉親們,”胡天佑提高聲音,“李家村暫時安全,但日本鬼子隨時可能發現這里,我們必須盡快加強防御,做好與鬼子戰斗的準備。”
接下來的兩天,營地以驚人的速度轉變著。
獵戶們在峽谷入口處設置了重重陷阱——滾木、落石、竹簽坑,甚至還有用日軍手榴彈制作的詭雷。
婦女們編織草繩、縫制皮甲;老人們則負責打磨武器,將農具改造成長矛和戰斧。
最讓胡天佑驚喜的是趙鐵匠。
這位七十多歲的老匠人竟然帶著幾個學徒,在平臺上搭起了一個簡易鐵匠爐。
“別看我老,”趙鐵匠拍著胸脯咳嗽著,“當年可是給張大帥的兵修過槍的!”他用繳獲的日軍刺刀和鐵軌碎片,打造出了十幾把大刀和長矛,雖然粗糙,但足夠鋒利。
第三天傍晚,胡天佑召集核心成員開會——張大山、周大腳、趙鐵匠,還有幾個表現突出的年輕人。
“我們不能一直被動防守,”胡天佑在地上攤開一張手繪地圖,“據探子回報,日本鬼子在三十里外的河口鎮建立了據點,經常往各村子運送物資。”他指向地圖上的一條紅線,“這是他們常走的運輸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