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作為人工智能與物理實體深度融合的前沿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近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等部門聯合發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為北京在全球具身智能領域的崛起繪制了宏偉藍圖。
具身智能,簡而言之,就是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中,使它們具備像人類一樣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這一概念雖然早在1950年就被提出,但直到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多模態大模型、高精度傳感器等技術的突破,具身智能才真正迎來了爆發期。
北京作為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自然不甘落后。根據《行動計劃》,北京將利用三年時間,力爭突破百余項關鍵技術,推動萬臺具身機器人規模落地,并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這一目標的提出,不僅體現了北京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雄心壯志,也彰顯了其在全球智能革命中爭奪制高點的決心。
從市場表現來看,具身智能的熱度持續攀升。春晚宇樹科技機器人的亮相,更是點燃了國內市場的熱情。北京、江蘇、重慶、浙江等十幾個省份都將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寫入了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升級。全球范圍內,人形機器人行業的融資活動也屢創新高,2024年1至10月,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共發生69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額已超過110億元人民幣。
在企業數量方面,我國人形機器人整機公司也在迅速增加。據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許彬透露,截至2024年,我國人形機器人整機公司已從年初的31家增至80家,全球范圍內通用人形機器人整機商業公司約150家,中國占據了超半數。這一數據無疑為北京發展具身智能產業提供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那么,北京如何走出一條差異化的具身智能發展道路呢?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李志起認為,北京應聚焦“軟硬協同”技術制高點,發揮算法與芯片協同優勢,重點突破具身智能“大腦模型”(多模態ai)+“小腦控制”(運動算法)的技術閉環,打造高附加值產品。同時,北京還要構建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通過新型基礎設施吸引全球開發者與企業低成本接入,形成技術開源、數據共享、標準共建的生態體系。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行動計劃》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在技術研發方面,北京將在具身大小腦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支持高校院所聯合優勢企業研究多傳感器數據的時空同步與校準技術、跨模態學習算法等。同時,還將著力提高機器人運動控制性能,強化核心零部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北京將加快建設新型研究創新平臺,如具身智能世界模型、高質量多模態具身智能數據集、具身智能機器人中試驗證平臺等。這些平臺的建設將為具身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供有力支撐。
智能芯片和全身運動控制部分是具身智能上下游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智能芯片作為具身智能的核心硬件,其國產化將極大提升產業鏈的安全性和自主性;而全身運動控制技術的突破,則將推動具身智能在更多領域的廣泛應用。
此外,《行動計劃》還提到將推動“具身智能+”多場景示范應用,先行打造科研開發者生態,加快推動規模化場景落地。在科研教育領域、工業商業領域以及個性化服務領域,都將探索具身智能的廣泛應用。
當然,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為了吸引和培養具身智能領域的專業人才,《行動計劃》指出,北京將構建全棧人才梯隊,開展高水平開放合作。在全球范圍內吸引頂尖人才,推動高校設立相關課程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同時,還將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對國內外頂尖人才的吸引力。
可以預見,隨著《行動計劃》的實施,北京將在具身智能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不僅推動萬臺具身機器人規模落地,還將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這不僅將為北京乃至全國的數字經濟注入新動力,也將為全球智能革命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讓我們共同期待北京在具身智能領域的輝煌未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