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切換至御前會議的場景,金碧輝煌的大殿內,氣氛凝重。眾大臣分列兩旁,目光在漢王朱高煦與太子朱高熾之間游移。
漢王朱高煦率先抱拳行禮,朗聲道:“父皇,兒臣以為,如今國之所需,在于充足的軍費以支持北伐大業。兒臣愿親率大軍,沖鋒陷陣,但軍中尚且沒有錢財賞賜士卒不免讓人寒心啊。”說罷,他眼神挑釁地看向朱高熾
太子朱高熾微微皺眉,不卑不亢地回應:“漢王,本宮并非不愿支持北伐,實在是國庫空虛,且民生亦需兼顧。若一味增加賦稅籌集軍費,恐引起百姓不滿,動搖國本。”
這時,一位老臣出列,手捋胡須,緩緩說道:“陛下,太子殿下所言甚是。如今百姓歷經戰亂,正需休養生息。若強行征稅,恐引發民怨。且國家治理,需平衡各方,不可因軍事而忽視民生。”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臣附議。太子殿下一直以來勤儉治國,致力于發展經濟,此乃長治久安之道。若此時為軍費而竭澤而漁,日后恐會陷入更深困境。”
漢王朱高煦聽了,臉色微變,冷哼一聲:“哼,若不北伐,瓦剌日益強大,將來必成大禍。太子只知守財,卻不顧國家安危,這豈是為君之道?”
太子朱高熾面露慍色,但仍保持克制:“漢王莫要血口噴人。本宮所做一切,皆是為了大明的長遠利益。若有良策籌集軍費,又不傷及百姓,本宮自當全力支持。”
此時,又有大臣站出來,呈上一本賬目:“陛下,太子殿下掌管戶部以來,每一筆開支皆記錄在案,并無濫用錢財之事。反而是在災年之時,太子殿下多次開倉放糧,救濟百姓,此等功績,不可忽視。”
朱棣坐在龍椅上,面色深沉,靜靜地聽著大臣們的爭論。他心中明白,太子朱高熾的做法雖看似保守,但實則是為了國家的穩定。而漢王朱高煦雖勇猛善戰,但在治國理政方面,還是很欠火候。
在影院雅間里,武新宇看著電影中的這一幕,不禁冷笑出聲。他深知這部電影背后的深意,世家大族妄圖通過這一情節暗示,只要武新宇能掌控足夠的財富,如同朱高熾一般,即使有武天授這個“漢王”的存在,他依然能在這場權力的角逐中站穩腳跟,而大臣們的據理力爭,則象征著世家大族對他的“效忠”,表明他們愿意支持武新宇,為他提供助力。
可是武新宇也清楚,這群家伙之所以支持自己,根本并不是因為他是什么太子。而是他們覺得即使自己弟弟天授長大,因為是父親的親生兒子,很有可能繼續堅持“強干弱枝”的計劃。而這群人就想讓他武新宇做這個叛徒。
當然武新宇也沒傻到,覺得自己沒上位的時候就可以虛與委蛇,上臺后來個翻臉不認人。首先他父親春秋正盛,而且世家大族的投資都是逐漸深入的,真要是到了那時候,早就尾大不掉了。更何況末世后全世界唯二的工業區,廬州和襄城這兩個數千萬人口的大城市都被他父親牢牢的握在手里。其中繞不開的就是他爸爸最寵愛的柳青掌管襄城,夏薇派來的鄭雪現在則管理著襄城。他們那群大家族真是吃了熊心豹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