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拿出來的御寒之物,都是新的,一看就是精心準備過的。
可旁人家拿出來的,便不是這么一回事了。
但百姓們有御寒的東西,就不會抱怨。
抱怨的是打著分發御寒之物賺好聽名聲,卻不給真的御寒之物的人家。
賈老四在外頭清理雪,聽著偶爾經過的人閑話,知道住在城外的李家發的就是這樣的東西。
“說是給的棉衣棉被,可那外頭的布都糟爛的不行,里頭縫著的也不是棉花,而是蘆葦,嘖嘖,難為李家上哪兒弄這些蘆葦來。”
賈老太聽了就生氣。
“這李家的良心也太壞了,他們家住得遠,叫城里的百姓們踏著積雪,趕到他們家,挨了半天凍,卻指給蘆葦做的棉衣,這不是故意折騰人么?他們家要是繼續這么搞下去,很快,家里的名聲就臭得不行了。”
有施舍御寒之物的,就有施舍糧食的。
糧食大戶方家,雖然住在秀水鎮,不過他家住的地方在秀水鎮和瑤溪城之間。
屬于秀水鎮,但離瑤溪城近。
來往瑤溪城更方便。
方家就叫了小子們,每日在城門處熬粥。
粥雖然不算太稠,可卻能填飽肚子。
這大冷天的,吃一碗熱乎乎的粥,身上也暖和。
主持施粥的,不是別人,正是李晚秋的相公方琦。
這方琦雖然是方家的庶子,但因為自小養在方太太身邊,且年紀最小,也算是很得寵了。
他兩個嫡出哥哥早就成家立業了。
一個跟著方老爺忙活自家的糧食生意,一個去了岳家。
這老二的岳家算是個小官兒,方家老二跟著這個岳家見識一些人情世故,做了幕僚經濟的事,身上也捐了個小官兒,正在南邊呢。
一家子都算是有出息的。
方琦也是個秀才,雖說因為李晚秋的事情,他成了瑤溪城的笑柄。
可這幾日,他每日天不亮就守著幾口大鍋,親自看著小子們熬粥施粥,很是贏得了百姓們的稱贊,再也沒有人敢笑話他了。
大家譴責更多的,便是李家的大姑娘李晚秋和跟李晚秋亂來的徐光宗。
再加上李家給百姓們蘆葦衣裳,眾人對李家的怨氣就很深。
聽說還有人往李家酒坊門面上潑尿呢。
這些閑話都是賈老四回來傳的。
一連干了幾日,鑫源里街面上的積雪總算清理干凈了,賈老四就領著人去了福寧路,在那里聽的閑話。
外頭掃雪掃得熱火朝天的,家里也沒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