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萬物一理,管理理論到達某一層次的時候,就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里去,用來指導自己的行動了。
姚遠的管理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足以讓他把各種管理理論,運用到自己所有的行動之中,這是這個時代任何人都不會具有的技能。
三中全會像一股神奇的春風,頃刻就吹綠了大江兩岸,吹綠了神州大地。
城里人的臉上,洋溢起了從未有過的熱情。不只姚遠在尋找著發財的辦法和機會,幾乎是所有的人們,都在尋覓著錢在哪里?
沉睡了十多年的城市,終于蘇醒,到處都散發出活力的氣息,頃刻就熱鬧起來。
春天,真的來了。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心里的又一種激情,這個激情是前所未有的。
在城里轉了半月,姚遠就意識到,另一種燃情歲月,已經向著他招手了。
進入這年的臘月之前,姚遠終于在城里找到了一家店鋪。
這家店鋪位于城東南的一條古老的街道上,是個二層小樓的清代建筑,樓上樓下加起來有二百多個平米。
門外是青石板鋪就的,四五米寬的街道,街上的青石板已經被來往的行人走路,磨的油光泛亮了。
那時候,城里大多都還是這樣的古建筑,現代的高樓并不多。
這也是一條古老的街道,清代就屬于商業街。有賣布料的綢布莊,賣鞋的鞋帽店,也有賣衣裳的成衣鋪。
過去的時候,街上人來人往,賣零食和香煙的小販來回穿梭,叫賣聲此起彼伏。
公私合營以后,街上的店鋪都成了公家的。公家又在對面街道的頭上,建了一座百貨大樓,這里就逐漸冷清了不少。
不過,這條古老的街道上,那時候還是有許多的店鋪、酒館和小販。直到運動開始,才徹底冷清了。
姚遠租的那個二層清代小樓,過去是個布衣鋪,樓下賣布匹,樓上賣成衣,在當年是很有名的。
后來,老板跑掉了,就歸了市文化館。五十年代的時候,還有合營的單位在那里賣衣裳、布匹。
再后來,市里的百貨大樓建起來,這些合營單位就都歸了商業局,到百貨大樓里經營去了。
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這里是一家眼鏡店,樓上是員工宿舍,樓下是店鋪。
七六年以后,南方便宜的眼鏡開始在這條街道上經營,價格是這家公家眼鏡店的十分之一不到。這家眼鏡店也就很快連房租都掙不出來,主動退租走了。
姚遠在城里轉了半個多月,在這個全公有制的時代,想租一家理想的店鋪,實在是太難了。
也只有這個地方,看著破敗一些,但地理位置好,而且店鋪暫時空著,文化館準備租出去。
可文化館也是公家的。
姚遠去文化館打聽租賃的事,碰了一鼻子灰。對方光要的證明就有好幾樣,有些姚遠連聽都沒聽說過。
他上哪兒去給對方搞那些他聽都聽不明白的證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