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再大一些的,像什么串雞,水乍子,護伯蠟子,油拉罐子之類,一般在村子里看不到,得到柳條叢的水溝子旁邊才成。
村里的老人,難免要講一講小時候打鳥的趣事,尤其是包大明白,最能白話,引了一群小娃子,圍著他聽故事:
那時候,都是自己做的鐵夾子,然后在苞米柵子里扒一種白色的小蟲。苞米割完上邊的稈子之后,剩下的一截,連著下面的根系,一起刨出來,晾干之后,回家可以燒火,或者燒爐子之類。這個就叫苞米柵子。
然后,用力劈**米柵子,基本上,中間就有一條白胖胖的小蟲子,大概有半寸多長,肉嘟嘟的,正好下到夾子的消息兒上。
厲害的小孩子,有幾十盤夾子呢。然后,中間用柳條棍子一串,扛著去柳條叢里打鳥,那家伙,前呼后擁的,老牛叉了。
選好地點,就開始下夾子。最好,夾子底部,挨著地面的那些鐵絲,都要用土面蓋住,只留下一只小白蟲,在那掙扎,跑也跑不掉。
然后就是喜聞樂見的環節了:遛鳥。
一群孩子分散開,盡量把鳥往埋夾子的地方驅趕,這個過程就叫遛鳥。可見這個詞,早就有了。
候鳥看到蟲子,當然就傻乎乎地去啄,然后就會被夾子給夾住了。這些候鳥少和人接觸,不知道險惡啊,明明看到幾米遠的地方,同伴被打翻在地,它也不飛,繼續吃蟲子,然后也步入后塵。
打鳥的時間,最好是清晨和上午,因為這個時候,鳥雀餓了一宿,都出來覓食。正所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然后,早起的娃兒有鳥吃。
那時候,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回肉啊,打回來的山雀,多數直接放灶坑里燒上。烤得糊糊巴巴的,大伙一起撕扯著吃,吃上一口,感覺老香了。
當然了,到了現在,只剩下滿滿的回憶。因為,候鳥越來越少,真不能再打了。
其實,用這種落后的捕獵方式,真的打不到多少,對整個候鳥的種群來說,影響并不太大。
最可惡的是用粘網,一粘一大片,損害比較大。
當然,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最厲害的,還是整個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以至于出現了一種怪相:小時候,打鳥的人多,鳥卻越打越多;到現在,打鳥的人少了,鳥也越來越少。
游客們聽了,也都唏噓不已。說起來,還是發展和保護自然之間的矛盾啊。
可是,小娃子們卻不這么理解啊,他們的小眼睛里都唰唰放光:“我們也要打鳥!”
田小胖正好去野菜廠,從這路過,一聽話茬不對啊,立刻大吼一聲:“俺看誰敢打鳥!”
小娃子們齊刷刷地伸出手指,指向包大明白:“是明白爺爺告訴我們的,鳥越打越多!”
“俺可不是這么說滴——俺的意思……”包大明白這回渾身是嘴,也掰扯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