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產計劃內需要的人員、設備單獨整合到一起,把倒下來用不到的,整合成另一個單位。這樣,每個車間就都和小件車間一樣,有了兩套生產系統。
大多數人希望留在計劃內產品這個圈子里,因為這是干國家任務的,大家戲稱是“吃皇糧”的,將來保險。
所以,車間內的自我整合,從人員到設備,好的都留給了計劃內,計劃外的都是最差的,完全本末倒置。
過了年,美美基本成熟起來,張代表就以廠部的名義,成立一個生產資源辦公室,調美美任辦公室主任,負責審查和調整先期各生產單位的自行整合狀態。
有張代表支持,在姜美美嚴令之下,計劃外產品集團,才有了一些必須的好設備。
生資辦公室,同樣集中了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對將來需要面對的外部市場進行全面歸類,確定主要目標,然后針對這個主要生產目標,再次重新組合各車間劃撥出來的,生產計劃產品之后,多余出來的生產資源,成立模具、鑄造、小型機加和鉚焊組裝幾個車間。
同時,美美準備將來成立一個專門的業務機構,調劉健過來負責。
當然,現在這些,還只是生資辦公室躺在紙面上的計劃,需要上報廠部研究,幾經修改,才能形成實施方案,這恐怕就得是明年的事情了。
而轉過年來,礦機根據生資辦公室定型的計劃,開始動大手術,各車間開始重新組合,成立新的生產車間,干部進行重大調整,又是一片混亂。
這時候,張代表只要求各單位在搬家重組的過程中,不得影響計劃內任務的生產,督促廠部生產部門下去巡視,現場問題現場解決,其余就交給美美了。
對這么大的調整過程,大家都沒有經驗,出現混亂自然難免,效率也不會高了。
可正是這個時候,是最適合做這樣的調整的。
因為這時候礦機還有計劃任務,工人工資和生產資料還有保障,無論再怎樣拖沓時間,對整個工廠的影響,還上升不到危及生存的那一步。
如果把這個過程拖到以后,或者再拖后兩年,即便你調整過來,在市場經濟全面到來的時候,也沒有充足的時間掙夠足夠的資金,去研發自己的產品了。
如果當初的礦機,能提前走這么一步,在混亂中首先建立一個對外的系統,打好這個將來有條件對外競爭的基礎,相信以后的路會好走許多。
也不至于到了姚遠這一代,嘔心瀝血都無法扭轉混亂的,各自為政的局面,只能順著原有的生產結構考慮生存之路,那就有了許多的限制,你就是再有本事,都無法發揮了。
到一九八一年夏天的時候,經過近一年的調整,礦機終于理順了生產關系,各部門和干部也調整到位,結束了混亂。
計劃內集團成立生產一部,由原來主管生產的第一副廠長負責,領導班子基本沿襲過去的體制,負責上級下達的計劃任務生產。
同時,成立生產二部,姜美美任二部部長,處級待遇,行使副廠長權力,主要負責對外承接各種工業產品制造加工和二部的生產調度安排。
能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
美美只是一個二十六歲的大姑娘,不但升到了中層干部,還代行副廠長的職責,張代表面臨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這壓力不僅來自內部論資排輩慣了的干部們,更來自上級的懷疑。
為什么要把這么年輕一個姑娘,提拔到這么高的崗位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