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一開始走的相當成功。
找到了外商,注冊了海外公司,進入內陸,貸款、辦廠。
開始的那個模具廠,經營的也相當不錯,每年可以有幾十萬的利潤。
可是,還了部分貸款,再加上幾個合伙人的分成,落到他手里的,不過二十多萬。
在那個年代,這已經不少了。可是,他還是覺得發展太慢了。
二十多萬,拋去吃喝養小三小四,剩不下幾個錢。
于是,他就想多搞幾個這樣的模具廠。廠子多了,每個廠都有個二十來萬的收入,加起來不就多了嗎?
他就帶著外商,到其他城市考察,采取合資或者獨資的辦法,又在其他城市辦了幾個模具廠。
廠子多了,需要的資金也自然增大。他自己沒有那么多錢,就又以外商的名義貸款,或者忽悠別人投資。
兩年下來,他在南方不同的城市,手下就有了八個模具廠,可連貸款帶吸引他人投資,竟然也欠下了上千萬的外債。
如果他的這八個模具廠,都像第一個模具廠那樣掙錢,這上千萬的外債,其實也不難還。
可他本身就沒有太多的知識儲備,對管理也是一知半解,這些模具廠又分散在各地,不好逐一嚴密監控。
這樣一個攤子,別說是他張建國,就是有著管理上萬人大廠經驗的姚遠,也很難說能夠有效管控。
當然了,如果是姚遠的話,他也絕對不敢這么去搞企業。
這正是人家說的,無知者無畏。
張建軍被抓的時候,他就是在搞最后一個模具廠。那時候,有些無法監管的模具廠,已經開始出現虧損的情況了。
可是,他這一步已經走開,就很難回頭了。
到了這一步,為了彌補前面工廠的虧損和還欠款,他就必須要弄到更多的錢。
怎么辦呢?就得到新的城市,繼續辦廠,繼續合資或者貸款。利用辦新廠騙來的錢,彌補前面廠里出現的虧空。
發展到后來,就只能是不斷打著辦廠的名義,吸引別人投資,拆了東墻補西墻。辦廠就成了他騙錢的手段,不再考慮能否盈利了。
這樣東拆西借地走下去,最終會是死路一條。這一點,他是完全清楚的。
等他處理完了哥哥和專賣店的事情,回到南方的時候,資金缺口已經越來越大了。
他不想把手里的資金,用來填這個無法填滿的無底洞了。
那時候,好多像他這樣,搞工廠虧損倒掉的,都在跑路。他在心里,已經決定這么干了。
反正這些工廠名義上的法人代表,是那個外商。這小子只知道吃喝玩樂,哪天他跑路了,債就都推到這小子頭上就完了。
只是跑路以后,再干什么,他還沒有想好,還在維持著這些廠子不倒,在思考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就在這個時候,大橘子給他提供了姚遠在擴大自己加盟店的情報。
大橘子為了整死姚遠,又雇了倆店員看店,她自己則什么都不干,一路跟著姚遠的步伐搜集他的情報,不斷向張建國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