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姚遠一下子就兵強馬壯了,連注冊登記、稅務墊資、消防安全這一大堆的麻煩事,他都有過去礦機公關部的專門人員跑了,幾乎不用他操太多的心了。
很快,美美就帶著自己的人馬,在礦機和城市中間的一個村子的公路邊上,找到了合適的地方,做為公司和工廠的地址。
時間發展到八十年代中期,那些有眼光的鄉村,已經開始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在村里空地上建設廠房和辦公樓,吸引商人過來租賃投資。
一來可以收取租賃費用,為村里增加收入。二來,來投資辦廠的,租了他們的地方,就成了他們的鄉鎮企業,創造的價值,自然也算到他們的政績里面去,為干部們下一步的晉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還有,就是工廠辦到村子里,村里的村民就有機會進入工廠里當工人,增加家庭收入,為村里減輕負擔。
這里不是純農產區,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就那么點耕地,哪里能用得上那么多農民?
打工潮已經在南方風起云涌,好多北方的農民,也扔了鋤把子去南方打工掙錢了。
可跑南方那么遠的地方去掙錢,總不如就在自己家門口方便吧?就算掙的比南方少點,來回的路費也就省出來了。
在城里通往礦機的公路中間的地方,有個村子叫趙各莊,是個有一千多戶人家的大村。趙各莊東邊,挨著公路的村頭上,沿著公路建了一溜三排廠房。
村里建這些廠房,自然是看著別的村里建廠房往外租掙錢了眼紅,他們也集資建廠房。
可是,他們沒有經驗,建的廠房太大太長了,廠房建成一年多了,也沒有租出去。
這時候的私企,嚴格了說,還不能算工廠或者企業。基本是不知通過某種關系,搞到一個大企業產品的配套零件,弄一兩臺設備,雇兩三個人加工零件,或者零件的某一部分。
而大多數的時候,是根本不雇人,就是自己干或者把自己的家人都叫來干。
這種生產單位,頂多也就算個生產作坊,有時候一間小破屋,拉上三相電就行了。
趙各莊搞這么大的三個工房,誰肯租,又租的起呀?因此,工房蓋起來就一直閑著,把村委會幾個人給愁的。工房砸手里去了,集資的錢還不上,別說利息,就是本金都沒處淘換呀!
像趙各莊這樣的情況,那個時候在許多村子里都有。農民們那時候不知道工房應該搞什么樣,四處求人,弄個圖紙來就開工,膽子夠大,無知無畏。
美美一共選了三個地方供姚遠參考,還有其他比趙各莊更合適的,但姚遠選了趙各莊。
因為他知道,這里將來是這個城市工業開發區的所在,周邊的土地都會被變成工廠。而開發區內的工廠,是可以享受市里制定的優惠政策的。
當然了,這種先知一樣的話,姚遠是不敢對美美講的。
三個工房正好,一個放機加設備,做機加車間,一個做鉚焊車間,一個做鉗工組裝車間。
而且,三個工房都在外面,帶著二層小樓的辦公區,正好也可以把公司的職能機構,也設在這里。
稍微改造一下,把三個獨立的工房的院子都通開,只留中間一個辦公區的樓下做生產管理機構辦公室,其余做公司職能部門辦公室,一切就OK了。
美美在礦機的時候,給姚遠干過這些制衣設備,具體怎么干,她心里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