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眼看就二十了,不能總在家里呆著呀?可那時候周邊私人工廠還很少,有也是幾個人的小作坊,活又累,工資也不高,也不適合一個姑娘家的去干。
而公家的企業,一般是很少對外招工的。到了這個時候,早就是僧多粥少的格局,除了內部子女頂替,根本就不對外招工了。
剩下的,就是城里一些個人開的買賣了。
改開的大潮,在八八年的時候,開始了她的昂首闊步。首先確立了私營的合法性,然后就是房產改革,極大推動了城市的迅猛發展。
到這時候,街上的私人小買賣已經遍布城市。賣早點的,開飯館的,開門店的,甚至有那些有錢的,承包了公家原來賠錢的買***如旅館、飯店一類,又把它經營的紅火起來。
其實,在這些第三產業里,找個工作,并不困難。比如早上給買早點的幫個忙,或者去飯館里干個服務員,要不就去私人開的服裝店里幫人家賣衣裳。
可在蘇春榮的父母看來,這些工作都是下賤工作,錢掙不了多少,還落個不好的名聲,將來找婆家都受影響。
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下,蘇春榮混到沒了工作,不僅自己心里承受了巨大壓力,就是來自父母的壓力和說教、謾罵,都讓她難以承受。
可就是在這樣的巨大壓力之下,她還是毅然決然離開美美制衣,也足以看出她不肯順從姚遠的決心了。
整天呆在家里,挨父母的數叨,看哥哥嫂子的臉色,她心里的苦,可想而知。
最終,這一切,讓她下定決心,走了出去。
五月中旬,春末夏初,蘇春榮坐在家中屬于自己的小屋里,聽著窗外小巷里不時傳來的行人說話聲,還有更遠的地方,城市里的喧囂,冷靜地照著鏡子,打扮自己。
她家住的這個四合院,是兩個家庭共住的。
北屋住著一對五十多歲的夫妻,還有他們七十多歲的父親。他們的兩個兒子,則住在東面的偏房里。
蘇春榮的父母則住南屋,后來哥哥結婚,就和父母都住在南屋里,蘇春榮就沒有地方住了。
而西屋偏房這里,原來是兩家的廚房,一家一間。蘇春榮沒了住處,父親就把屬于自家的廚房隔出一半的空間來,然后又把靠著自己住的南屋這邊的雨淋道占用了,為蘇春榮弄了一間剛好可以放開一張單人床和一個小桌子的房間。
房間里太暗,就在西面靠著院外小巷的那面墻上,又加了一扇小窗戶。
小小的房間逼仄狹小。同樣,父母和哥嫂住著的南屋,兩間屋里住著老少兩對夫妻,再加上第三代們,一樣是逼仄狹小。
這也是當初姚遠要和蘇春榮結婚的時候,蘇春榮父母為什么要那么多的彩禮,還有要求姚遠買房子的原因。
他們被房子難為了大半輩子。正趕上住房改革,只要有錢,就可以私人買房子了。他們當然希望改善自己這窘迫的住房條件。
可是,他們都是工薪階層,那時候的收入實在不高,省吃儉用也節省不出幾個錢來。就算住房制度改革了,他們又從哪里弄錢再買一間房子呢?
可孫輩們越來越大,對房子的需求又迫在眉睫。
他們的打算就是,自己積攢點錢,再靠嫁閨女要點彩禮,好買寬一點的房子啊。
要求姚遠要有房子,就是希望閨女將來不會像他們一樣,被房子擠兌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