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親戚們越來越多,大姐文秀和二姐文慧兩家無法在這里過夜,都是匆匆忙忙回家。
等一切都整理完畢,全家就能在這里團聚,節日時也不必匆忙離開。
文麗出資,請來了街道的趙師傅,前院的偏房需要開天窗以避免濕氣過重。
何雨柱則負責出主意,畢竟他得和文父、文母商量這些。
周日,何雨柱一家來到文家,大姐和二姐兩家人也在。
文麗直接對父母說:“爸爸媽媽,我們打算幫你們整理房子。
“什么?”父母有些驚訝,“房子挺好的,為什么要整理?”
“我們家的房子有些年頭了,明年還會有人來住,大姐和二姐他們沒地方住怎么辦。
“文麗解釋道,“把院子里的三個房間都收拾一下,就像我們家那樣。
“這樣大家過節就不用趕夜路了。
“二姐文慧贊同道,“夏天還好,冬天晚上回家真夠受的。
“你就別管這些了,整理房子要花多少錢啊?”文母不滿地瞪了二女兒一眼,“吃柱子的錢還不夠多?”
“這部分費用我來出。
“文麗堅定地說,“我的工資一直存著呢!”
文父插話:“你的錢還不是柱子幫你存的?”
“爸,這是他同意的,我們已經聯系了街道的工程隊。
“文麗接著說,“先整理前院偏房,把廚房挪過去,然后是東西廂房,最后是正房。
“我們家不需要建閣樓,很快就完成了。
文父和文母對視一眼,意識到這是三女兒和女婿的心愿,他們也希望一家人都能常來住。
畢竟他們年紀大了,沒有兒子,身邊連個依靠的人都沒有。
只有大女兒偶爾回來,三女兒也不能一直住在這,女婿那邊也有自己的房子。
房子不能空置,否則會荒廢。
于是,文家開始了忙碌的整理工作,前院偏房被徹底清理,不必要的物品都被丟棄。
何雨柱深感斷舍離的重要性。
趙隊長帶領的工程隊駕輕就熟地開始了工作,屋頂瓦片重新鋪設,房屋結構也進行了檢查。
由于規模不大,這里并沒有專門的門房,只有一個街門和兩間側屋。
在短短兩天內,這些地方就被整理得井井有條。
然后是搭建爐灶,一間側屋作為廚房,另一間則作為儲物室,平日里還停放著自行車。
垂花門保存完好,只需簡單粉刷即可恢復原貌。
接下來,東西廂房的工程進展放緩,重點在于屋頂的修復,隨后設置隔斷和立柱。
何雨柱明白未來會有更多需求,因此他決定加固房屋結構,兩側增設隔斷,這樣就需要額外四根大立柱,大大增強了房子的穩固性。
家具方面,何雨柱仔細檢查,發現都是民國時期的,雖非古董,但他決定全部換成新的。
這樣一來,東西廂房就有了四個房間和兩間客廳,加上正房的兩個臥室和一間客廳,整個小院足以容納不少人。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所有工作順利完成,小院的變化并不顯著。
何雨柱并未重新刷漆,因為當時的油漆并不注重環保,購買的家具也是現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