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家里存在著兩個哥哥和她之間的微妙張力。兄弟三人與父親的意見南轅北轍,一個在京城邊緣的火柴工廠任職,另一個移居到了保定向城市發展,他們選擇前行,在各自的軌道上尋找屬于自己的未來。
談及兄弟二人的決絕離開,李愛國眉間輕皺。這不僅是一道生活中的選擇題,也牽扯到家族的情感與傳統,更是關乎于各自堅持的信念與未來的命運走向。
“那么你為何會考慮到‘公私合營’呢?”李愛國深入探索她的內心想法。
聽到這句話,陳雪茹的回答帶著一絲猶疑:“街道推行公私合營,倡導自愿的原則。可是在這條道路上,并非所有人都肯放下自己的產業,尤其是街面上的手藝人如裁縫師傅都抱持固守態度。盡管我也希望能遵行街道倡議,并參與公私合營計劃,卻遭到了父親和哥哥們的極力反對——他們珍視老店幾代人的血脈傳承,不愿意看到它隨時代變化而消逝。”
陳愛國望著她的目光變得復雜了,似乎在理解這一決策背后深藏的意義。然而在這個時代的步伐與陳氏兄弟的存在之下,陳雪茹目前還無力獨擋公私轉型的重任。
“你為什么想要推動公私合營呢?”陳雪茹輕啟朱唇,試圖闡述自己內心的意愿。
“我認為這是一個時代的機遇”,陳雪茹解釋道,“我希望父親能夠認同這個政策,將其視作實現夢想的一次嘗試。我相信,只有在國家和人民利益面前才能真正實現個人的幸福,公私合營不僅僅是產業的轉型,更是一份對于未來希望和改變的力量。”
聽到此言,陳愛國的目光更加凝重起來。陳雪茹的話語不僅僅展現了她的勇氣和追求,也預示著在這股社會潮流中可能產生的波折和變革。“你覺得你的家人對此持什么態度?”陳愛國問了一句,他希望能夠更加理解對方所面臨的挑戰和選擇。
感受到陳愛國對自身情況的關心,陳雪茹的雙手輕輕揉著衣擺,似乎是對即將到來的變革持有謹慎的態度:“他們對此保持著警惕,認為傳統技藝不能輕易妥協于外界的變化,而且對于未知的風險感到擔心。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權利做出屬于自己的選擇,而這正是一場值得勇敢去探索、追求的冒險。”
響應之策,旨在讓“陳記裁縫鋪”率先實現國營私企融合,成為京城首例。“首例”的身份讓陳雪茹動心。在快速發展的社會風潮面前,作為一個年輕人,她的感知更為敏感。如果能率先進行公私合營,陳記裁縫鋪的名聲將添金添采。
不過,“可是”,父親與哥哥對于轉變持有一定的猶豫態度。“不舍得”三個字透露出他們在傳統文化背景中深厚的眷戀和擔憂。
對此情景,作為李愛國先生來說,一雙洞察銳利的眼神迅速捕捉到了當前的陳雪茹——她還是那樣純潔無暇,未涉過多世間紛爭。出于某種微妙的好感和理解,他愿意在陳雪茹的婚姻問題上稍作提點。這種關系似乎不僅局限于事務商討,更可能有著情感共鳴的可能性。
在聽到父親對改變態度有所猶豫時,陳雪茹沉吟片刻,終于點了點頭,以表決心:“我這就回去,好好勸勸我爹。”
此時,時間漸漸靠近傍晚,游樂園內的人們開始三三兩兩地離開這里。陳雪茹考慮到回去要做晚飯的事,也就提出了想要離別的提議。
臨別之前,見陳雪茹還停留在公園的一間小店,購買了兩瓶北冰洋汽水的李愛國先生便徑直前往,手里拿著一瓶遞到她面前,問她:“怎么?‘陳雪茹’,你覺得下星期還能繼續會面么?”
回答似乎并不輕松:“這個,我還不知道。我想回去之后,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飲料喝完,家庭背景也有了大概的認識,按照常理應當就此決斷下一步行動,不過此刻的陳雪茹心里顯得頗不清晰。
李愛國對此并未多加計較,在騎起自行車打算離開時想了想,卻又停下了腳步:“你需要我陪你一起回嗎?”這個問題顯得格外溫和親切,顯示出他對這位家世不錯、且對情感抱有微妙感覺的小姑娘特別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