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道路延伸而寬闊至逾三丈左右的山坡,由色彩斑斕的石塊鋪設,街道兩旁分布著密集的小店鋪以及住宅。
在長達里許的狹窄街道中,設有磨坊、儲藏室、旅館以及其他手藝鋪子——無論是從事貿易,還是技術工種的小鎮百姓,幾乎都有所涉。
每月的初二、四、十六是小鎮的市場交易日子。
每逢這一交易時分,鄰近農民們會自發地聚集在這處集市,出售從自耕地中產出的產品例如山芋、堅果等等給鹽鎮里的漁民。
更常見的情形是以貨物互換,用一把蔬菜換幾條魚的情況為主,米在部分場合作為通用的媒介。
現今正是十六號的日子。
故而,此時此刻的鹽鎮比往常更為喧囂繁復。
武哥與其助手提前穿上了鹽之鎮上平民衣裳:穿著質地粗糙的衫子,腰系深黑色的絲帶,腳踏著傳統的布鞋,頭頂一頂遮陽帽,身上還披掛了一些并不全新卻依然可用的日常衣物。
他們的言談之中,夾雜著熟練流利的本土方言,踏入小鎮后未曾引發任何關注,只因他們在街頭巷尾間游移。
經過一圈巡視后的幾個人,花了僅幾分錢在販賣攤上購買了土產,待確認安全后便向鎮末段的劉記油鋪移動。這是一家傳統作坊模式的小店鋪,以一頭毛驢牽引碾磨機器來回走動制油。
逼狹空間內的嘈雜之聲,交織著人語及馬鳴,增添了一份熱鬧非凡的氛圍。
當走近時,一個看似高而瘦的男子打招呼說,“劉老弟在家里嗎?來自東邊大嫂的馬子呢?”前往此地之前,他禮貌地對對方說。“那位名叫劉福的大叔在家嗎?”
鎮上一位活躍積極的成員——劉福,對船工廠改造過程中作出了杰出貢獻,某種程度上被視為船廠保安部秘密派員在鹽鎮上的暗探。
那位男子則是劉福之侄,雖然不了解其詳細身世,但對于相關事跡有一定了解。
“劉大伯的馬兒不會偷嘗我們的菜籽油餅,如果您不懷疑這說法,請在這里守著。”
接著,“劉還有客人需要招待,并不再打擾你們。”
那名瘦削男子敷衍了一般棘手客人,并向武哥微點了點頭。“是的哦,在后面的院子,正坐在陽光下乘涼。我這就去把他喊出來。”
“不必麻煩,您引路即可。”
通過簡單的介紹以及細節的補充,使得這段描述更具現實性與生活氣息,讓原本簡略的內容更加完整,展現出一個具體場景與人物形象的特點。
苗頭高挑的身影轉向他人帶路,走向了后面的院落,從很遠的距離就大聲說道:“大叔哦,那邊大娘家的那個侄子來了。”
當周武踏入院子時,苗頭小心翼翼地關上了門,示意妻子搬來一把椅子,靜靜地守在門旁,并自行前去前方繼續招呼客人。
此刻,劉福已近五十有余,但仍身強體健,手里舉著鋤子,在院子里翻曬動物脂肉塊。
這東西能在碼頭以交換海鮮的方式獲得,亦或是自家烹飪時用。
見周武親自上門拜訪,劉福急忙放下鋤子,大跨步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