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翻式裝載車廂需要一整個自動翻轉系統配套,這其中動力輸出部分得裝置在火車上。
“已成功改裝配備,按照您的意見,項目部舍棄型號引擎,選用新型國產推進型蒸氣機車。”
說到這里,張副總指揮心生感嘆,面對這樣一個火車駕駛員,他的關系網廣泛之極。
新型的推進式蒸汽火車車機是在9月間初嘗試成功的,現在并未大規模分配至各類運輸段使用,然而李先生卻通過了研發機構,直接與大連火車制造商聯絡上了。
經過一次通話之后,大連火車制造商表示愿意為此次項目提供一臺推進型蒸汽機車,用于實證試驗。
張副總指揮不由得詢問起,“愛國先生,在你的通話當中,你都與大連火車生產商的代表交流過些什么呢?”
“沒啥特別的事情,只是問了他們愿不愿意在我國的火車上面安裝我們自主研發最新裝載技術的問題。”李先生呵呵笑了起來。
“僅此而已啊。”張副總指揮最初略感驚訝。
但隨即便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火車驗證的工作相當繁復耗時,直到近午飯時間,董師傅及他的研究團隊才回到大辦公室。
劉國璋得知裝載技術通過驗證后,特意召來研發所的所所長及其副職,與數位技監單位的領袖,來到前門運貨車段。
這些人職級都不算低,貨車段的邢局長親自主持接待并引見到了會議室里,大家坐下休息后。
李愛國注意到劉國璋的眼神變化,便拿過一沓文件,起身說道:"各位同仁,今天我們聚集在此,是為了慶祝前門機務段自主研發的側翻卸車裝置獲得成功的日子。作為前門機務段的一員,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在場的每一位領導報告相關進展。”
鐵道研究所的所有成員事先就已經從劉國璋那里聽聞了有關這一項裝置的基本知識。
當得知設計出此裝置的居然是位火車司機時,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些震驚,而看見李愛國竟然顯得如此年少之時,更是驚訝莫名。
在李愛國匯報結束后,年邁的研究院長感嘆道:“確實體現了那句老話——真正的英雄,都是年輕人。李司機在這么年輕的歲月就創作出如此復雜的、具備高實踐價值的卸車防傾覆系統,今后必將會有一片光輝前程。”
李愛國正要回應感謝時,一旁的劉國璋起身玩笑道:“王主任,您別把他夸太大啦!這孩子得小心著,一旦驕傲了可不是小事。”
王所聞言,似乎想繼續開口說些什么,但他頓了頓,轉口問道:“那么,請問我能表達對這件事的意見嗎?我并不是研究所以內的正式工作人員,但也是本項目的一部分成員。”
李愛國的聲音回響起后,在場的目光變得稍有收斂。
劉國璋的個性頗為剛強,加上他與李愛國的關系,則意味著在短時間內,雙方間建立聯系的期望似乎不大實現了。
研究所的老所長了解了劉國璋的性情特征,并結合最近的所內局勢考量,便明白對方是采取了一種所謂的'瞞天過海策略':暗中布下了某種棋局,意圖有所得。
對于這種策略,老所長保持了積極的開放心態,畢竟新成果的到來是所有人都愿意見到的結果。
老所長側頭看了看站在身旁的副所長及主任們,語氣緩和地詢問:“那我們研究一室的同事們已經檢查完畢裝備上該系統的新列車,他們認為表現如何呢?諸位對此有哪些想法?”
首先站起來發言的是一位面容嚴肅、體型瘦削的高瘦男人:“主任,此次的工程項目本身就是包含著我們一小組成員的合作參與的,讓他們自行檢驗自己的工作并不太公平公正。因此我提議,應當從五小組中派出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徹底的全面技術評估,對車輛進行全面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