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所長的認可和支持,愛國先生更加自信地答道:“演示一下并不能全面驗證一輛車體和側翻系統的實用性,因此我想親自駕車完成一單需要高負荷任務的行程。”
他這一宣布后,研討室內陷入了一片沉靜。
劉國璋試圖提出反駁,但最終沒有說出一個字,只能無奈地回到了座位上。
熱烈掌聲四起。“好!很好!”所長興奮道,稱贊道,“熱愛技術的年輕一代愿意承擔新技術的風險與挑戰,這樣的精神和態度值得我研究所有每個人的尊敬和借鑒。”
原本支持李愛國的劉道先生此時內心充滿了擔憂與焦慮。
聽到對方提議第一個執行該任務,他不禁心存疑惑——新技術剛剛問世時總是存在缺點或不足的。
在探索新技術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預料不到的問題。
需經歷眾多實操演練,在實踐中找尋漏洞的所在。
這次的任務尤其重要,裝載的物資繁重龐大,風險自然隨之加大。
對于研究院長來說,李愛國承擔首航任務是理想選擇。
其內心亦存私心。
就在這時,劉國璋打算提出反對建議之時,卻感受到了李愛國的目光。
他的眼中滿是篤定和自信。
一陣思考后,劉國璋終還是入席坐定,贊同了李愛國的做法。
因只有這樣做,方能穩控張副院長可能生發的話語攻勢。
委以重任的是張副院長,其背景頗為深邃,在戰前即曾執鐵路局鐵路技術研究所之職,職位之高不可小覷。
解放后因愿合作,他被選為鐵道研究所改建后的副主任,負責第五工作組的全局事務。
被老技術力量簇擁的張副院長,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政治勢力。
即便前任院長,出于當前人才稀缺的情況及為技術發展考慮,也得權衡他的一些意見。
如非李愛國主動接手此次行程,張副主事必定嚴辭拒批此任務,勢必耽擱自我卸貨車的推廣。
令愛國民心有感嘆。
這整個議程僅維持不到十來分鐘,會場內的成員無不汗水盈溢。
其中最感壓力的當屬項目副總指揮老張,作為一名技術出身的他深知張副院長的用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