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蘭雖不怪母親,但這件事顯然不愿讓婆婆知道得太早。
父親看出曉蘭的心事,便帶著她進了書房。
進了書房,曉蘭再也忍不住,將她和大明的關系以及阿俊的分析一股腦兒全告訴了父親。
父親聽了,半晌才開口:“你知道我為什么要讓你嫁給大明嗎?”
曉蘭點點頭:“您看重的是他家的出身,覺得他家可以庇護我。可是,爸,您忘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我和大明沒有孩子,關系怎么可能好?”
父親嘆了口氣:“你早點看清就好。”
曉蘭不服氣地說:“我早點看清又能怎樣?是大明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我打聽到大明在外面跟不少女人關系曖昧,總不可能她們都生不出孩子吧!”
父親的臉色大變:“這些事你是何時知道的?為什么現在才說?”
曉蘭委屈地回答:“我當時說過,你們不信啊。”
父親無奈地坐下,感到十分為難。曉蘭說得這么清楚,他無法再自欺欺人。
“這些消息,你都是從哪里聽來的?”
曉蘭猶豫了一下,最終決定說出阿俊的名字。她想讓父母知道這個對她很重要的人,即使未來他們無法走到一起,她也希望父母能了解阿俊。
“是阿俊跟我聊起這事的。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其他不提,我在院子的生活已經很糟,還有人羨慕我,你說全城會有多少人羨慕我們的生活。我們家表面上雖然低調,但實際上,很多生活習慣都在無意間顯擺。”
父親不得不承認,曉蘭的話有理。無論婁家如何低調,總有一些習慣改變不了,每當招待朋友,那些東西就是在顯擺。
所謂的低調與貧困,只是他們的主觀看法,實際上他們的生活遠高于普通家庭。
“你覺得我們應該怎么辦?”
---
婁家別無選擇,只能舍棄大部分家財,離開這座城市。
曉蘭為了說服父親,講了晉文公的故事。重耳在外漂泊十九年,最終登基稱王,成為與齊桓公齊名的賢君。
精通歷史的父親當然知道這個故事,可知易行難。
“爸,我們可以去那邊暫避一時。”
父親苦笑著說:“故鄉難離啊。”
曉蘭勸道:“爸,阿俊說不用離開太久,等風平浪靜了我們還能回來。未來的社會,全球化是大勢所趨。”
父親沒有立即答應:“我能見見阿俊嗎?”
曉蘭曾建議阿俊去說服父親,但被阿俊拒絕。如果父親連自己女兒的勸說都不聽
旁邊幾位垂釣者皆是五十到六十歲的老人家,個個身穿整潔衣衫,氣質非凡,一看便知是非凡之人,多半出自某些重要部門。在政治中心的都城,這類人司空見慣,路上遇見幾個也不稀奇。
張偉并沒急于坐到他們身邊,而是挑了個距離稍遠的位置,安安穩穩坐下。擺好漁具,裝模作樣地開始了釣魚。其實,他自己根本不懂釣魚,只是曾在網上偶爾刷到過一些相關的短視頻,從中學了不少知識,理論水平頗為了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