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他就跑下河壩消失不見。
“李總有時候我真的不太理解你。”孫文博突然說,看著李偉華堅毅的臉龐補充道,“你不僅擅長研究發動機這樣的高精尖技術,在農學和化學甚至生物學領域都涉獵頗深,這還有什么難題是解決不了的嗎?”
“哈哈,過獎了,這些都是皮毛,有很多東西我還做不來。”李偉華謙虛地回答,“就像航空發動機一樣,并不容易成功。”
然而這次孫文博表示不贊同:“我相信你一定能行,這不是信心的問題,而是我的直覺在說話。女性的直覺通常是很準的。”
李偉華微微一笑,“希望我能不負所托。”
在楊家灣的草藥種植區,李偉華和孫文博參觀了一座溫室。
溫室里有眾多婦女戴著不同顏色的袋子,小心翼翼地采摘著草藥的葉片。
“老師好!”其中一個管理員趙小莉立刻跑了過來,手上拿有詳細的記錄單。“老師,這里的一切都順利進行著,我們這一排都由我管理,再完成后將轉向第六個大棚工作。”趙小莉自豪地看著這位她心中的恩師。
她感激李偉華為村里建設的學校,給了她們改變命運的機會,讓她們有了追求更高目標的權利,而不是簡單重復父母的生活方式。因此,即便是后來又有更多的新教師出現,但是最值得回憶和崇敬的人依然是這位曾經指導過自己的啟蒙之父。
趙小莉接著解釋了草藥采摘計劃及其預期收益。
當白景述意識到每天可采集約一千兩百多斤時,也感到無比驚訝,這樣確實能滿足制藥廠當下的生產需求。
見到如此成果,白景述感慨萬千,她對村子里的小學教育改革有了更深的理解。于是提議順便走訪一次校園。
“這個小女孩真不錯,將來大有潛力!”白景述贊嘆著。
他們來到學校的圍墻上,門衛張大叔、王伯伯迎面問話,雖然年歲已高,但他們仍然身體硬朗,積極貢獻余熱。
深吸著李偉華為他們點上的一只支煙,兩位老人家開始講述學校的進步以及外界羨慕的眼神。其中特別提到馬玉花的例子——她嫁得好,現在又帶著子女返回村里求助入讀機會。這顯示了農村教育改革的成功吸引了眾多人回流和支持,體現了村民對學校質量的高度評價。
經歷一番談話后,李偉華走進學校辦公樓內拜訪了幾位正忙于備課和工作的教師們。白景述在一旁安靜觀察,注意到孩子們和教職工們臉上滿是對李偉華敬佩與愛戴的目光。這一切證明了一個事實:在這里每個人心中,他是一個改變未來的領路人。
通過上述改寫后的段落,可以看到主要事件沒有變但人物名換為虛構的名字,整體情節得到了完整的再現并盡量減少了原有人名的影響。
三人站在三年級二班教室外,透過窗戶看到了講臺上老師的一舉一動。此時,老師正用莊重的語調教導孩子們如何尊重手上的紅領巾。
張小明看了一眼門口,木牌上赫然寫著“三年級二班”。這時,老師正舉起紅領巾展示給孩子們看,他們則整齊地擺放著自己的紅領巾,準備聽從老師的指示。
“同學們,你們手上拿的紅領巾,代表的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染成的一角紅旗。”老師說道,“紅領巾不僅僅是紅色一角,更象征我們少先隊員的責任和擔當,是我們要用激情投身社會主義事業。”
接著,老師開始講解如何正確折疊和佩戴紅領巾:“我們要學會三疊法,第一疊是為了紀念烈士,第二疊是向祖國致敬,第三疊是寄托對未來的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