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知道?”
陳華看了看劉海洋,嘆了口氣說,“這小姑娘在救助站名氣可不小呢。”
“她跟許文一起唱歌,特別受群眾歡迎。”
“她還會跟著婦女們燒飯揉面,特別是做窩頭做得十分熟練。”
“而且她每次第一個窩頭都是專門保留。”
聽到這兒,劉海洋看向手里包,感到它沉重無比。
“這些孤兒未來怎么安排?”
聽見問話,陳華嘴角浮起微笑。“政府已經發布通知,針對這批孤兒優先協商撫養方式。如果親戚愿意接受撫養將給予補貼。沒有親屬的話,也會安排領養家庭。”
“直接由集體收養不行嗎?”
劉海洋突然問道,連他自己都覺得緊張起來。“因為災情范圍過大無法全面收養。”
“那曉霞怎么辦?”
陳華搖頭,“她媽媽早就去世了
在接下來的旅途中,大家并沒有感到孤獨。從對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張老道的討論開始,聊到了工程師沈林,以及如何像在西北地區一樣將人員聚集在一起進行一次技術和技能的比拼。這一點楊小濤也非常認同。畢竟沈林在航空研究院工作,且是劉老師的得意門生,借用他幾個月應該不難。
討論完這些問題后,話題轉到了機械廠的發展上,聽到廠里取得的成就,陳大勇不得不由衷佩服。尤其是在高端機床的研發方面,陳大勇之前的金陵機床廠曾經國內名列前茅,但在這種先進機床面前仍然相形見絀。因此他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
接下來談到了飛機發動機的話題,楊小濤概述了自己的設計理念,而陳大勇只能聽懂大概的內容。事實上,他們負責的發動機研發項目,通常是為了與新機型同步開發的。
“說到發動機,我還從未見過完整的飛機設計圖。”陳大勇無奈地感慨道。
“你說什么呢?”楊小濤皺著眉頭問道,“我們做的是發動機,要什么飛機圖紙啊,發動機的設計方案還不夠用嗎?”
這番話讓陳大勇睜大了眼睛盯著他看了一會兒。不過他很快回想起張主任曾經分析過的:楊小濤所設計的可能是實驗性質更強的型號,從基礎做起,逐步改進。相較之下,他們的發動機則是在聯盟已有技術上發展的。因此,楊小濤所做的似乎是較早版本的研發,盡管這個過程本身不是不對的,但在資源耗費上卻顯得過于奢侈。國家需要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快進步。意識到這點后,陳大勇對此并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