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楊偉東駕車離開工廠大門時,廣播里正播放著那首經典的旋律。楊偉東加快車速駛離現場,身后傳來的歌聲漸漸模糊不清。
他來到鋼鐵研究所,聽到了激烈的討論聲。
在門廊處稍做停頓,便聽到有人發言:“我的意見是我們可以在現有基礎上進行硬度實驗,同時確保重量的要求。”說話者應是徐工。
現在已經是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平時不少任務都交由他來主持。
另一位工程師李明建議道:“我認為還可以通過工藝調整來進行改進,就像鍍錫鐵那樣借助化學反應,改變金屬狀態,這都可以嘗試。”
老李則是安工器重的一員。雖然他在研究所工作,卻展現了非常突出的研發才華,尤其善于配比金屬,很多時候能發現意想不到的好結果。
“然而,單純增加硬度可能會導致尺寸和質量的問題,所以還是加強整體性能更為妥當。”
“要是一切都無法解決就試試開發新的合金材料,用新研究得到的數據一個個驗證,總會有所成果。”
這應該是李剛的話,顯示出團隊中各具特色的思維風格。聽完這些話后,楊偉東心情愉悅地進入辦公室。
一進門眾人都熱情迎接。“剛才在外面我已經聽了一會兒。”他說著,然后讓大家具體說明想法。年輕人們互相看了看,然后開始了匯報:
“當前
李明杰沒有理會老劉的嘮叨,他這人只要不干算命看相那套,日常工作還是很可靠的。
眾人見狀連忙收起臉上的笑容,認真傾聽。
“既然有三個方向可選,不如我們每個都推進吧!”
“還有,機械廠那邊也在查找資料,看看國外是否有現成技術。如果有的話,咱們也可以借鑒。”
“但是,我覺得即便有現成技術,咱們也應該獨立研究。畢竟是別人的終歸還是別人的,自己擁有的才真正屬于自己。”
眾人點頭同意,而項目的成果越來越多,大大提升了民族自信心,讓他們充滿決心地迎接挑戰。
尤其是原子彈成功之后,大家感到中國人同樣能做到并且會做得更好。
鐵一般的意志鞭策著大家,只要有條件就必須上,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完成任務。因此,在這個目標上,幾乎不需要特別動員。
一聽要超越外國人,個個精神百倍,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孫主任,您覺得呢?”
孫文凱點頭表示贊同,早就洞悉了李明杰的心意,一被提問,便立馬響應:
“沒問題。恰好研究所正在改進幾種合金材料,并無其他任務。”
“可以三個方向同時進行,確實有點吃力,但并非不可行。”
“好,那就這么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