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陳國林的這一番苦惱,趙國陽就默默的點了點頭。
確實,煉鋼行業中最重要的兩點,就是降低成本和提升質量了。
沙鋼集團引進自英吉利的這條生產線,在國內固然是非常先進的,生產效率也是遠超同儕。
但是,其需要維護的成本也是不菲的。
僅僅這一條生產線,所需要的熱軋機架數量,就要超過沙鋼集團內其他生產線的總和。
如果能夠在不影響鑄胚質量的同時,盡量減少這些熱軋機架的數量,那生產的成本自然而然就降下來了。
趙國陽心里十分清楚,陳國林和沙鋼集團技術部的人,之所以會糾結于這件事,肯定也是受到了上面給予的“降本”壓力。
對于申志榮這種嚴于律己的領導來說,他對下面人的要求,肯定也是非常嚴格。
技術部作為一個企業的核心部門,自然會被大老板更多的關注到。
現在申總給陳國林出了這么一個難題,也就在情理之中。
陳國林的這番話問出來之后,目光就一直停在趙國陽的臉上,沒有移動過。
其實剛剛在辦公室和趙國陽談話的時候,他就想詢問這個問題了,只是一直沒找到合適機會。
現在既然申總已經點明了,陳國林當然不會再遲疑,就指望趙國陽能夠給自己提出一二點中肯建議了。
其實不光是陳國林,居中而坐的申志榮,同樣也很期待趙國陽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今時今日的沙鋼集團,已經漸漸走到國內同行業的最前端。
至于申志榮本人,也被高層和行業大拿們所看重,包括李克儉、姬重軒在內的很多機械工業方面的領導和權威,都很關注他的決策部署和廠子發展狀況。
這些關注,固然讓申志榮和沙鋼集團的人倍感振奮,卻也在無形之中,給了他們不小的壓力。
如果不能將這股壓力轉化為動力,反而成為沉重的負擔,那對于整個沙鋼集團來說,未必就是什么好事兒。
當然了,申志榮這個人還是很穩得住陣腳的。
他本身雖然不是搞技術出身,但是目光長遠,對于研發技術這塊是高度重視,一直都是舍得花錢的。
就好像這次給陳國林布置的這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的任務,申志榮就允諾了技術部二十萬的豐厚獎金。
但是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陳國林和他的人,想要輕輕松松拿到這二十萬,難度還是不小的。
畢竟是要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只是略有一點縮減,肯定是無法跟申總交差。
現在,申志榮對趙國陽也是帶著幾分期盼,想看看這個備受李老、姬教授推崇的年輕人,能否給自己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