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陽“唔”了一聲,點頭道:“方部長,您說的文章,就是我那篇關于‘淺析我國海洋船舶工業’的稿件吧?”
方學森笑呵呵的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道:“不不不,國陽你這個題目說的不對。”
“我和國家海洋局洪文斌局長探討你這篇文章的時候,洪局長說,你這文章簡直可以作為指導共和國海洋工業的教科書來研究學習了,真是太了不起了……”
方學森部長的話說出口,趙國陽就是一愣。
他寫這篇文章之前,倒是真沒想到會引起這么大的反響。
說實話,趙國陽只是想著利用這次在《工業最前沿》發文的機會,振臂一呼,看看能不能讓有關部門,或是相關領導重視一二。
誰知道,看方部長這個架勢,好像自己的這篇文章,還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注意到趙國陽臉上真實的表情反饋,方學森就暗暗點了點頭。
他是知道趙國陽的能力,也很清楚,只有這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才敢寫出觀點這么尖銳的文章。
確實,當初方學森在《工業最前沿》上看到這篇署名“趙國陽”的文章之后,心里升起的第一個反應,并不是推薦給國家海洋局的洪文斌局長,而是皺起眉頭,想著怎么幫趙國陽處理善后,消除影響呢。
趙國陽在這篇文章中,雖然措辭并不算激烈,但是他提出的觀點是很嚇人的。
他在文章中提到,國內船舶企業體制改革,已經到了一個刻不容緩的地步。
“國字頭”的船舶制造企業,體制臃腫、固步自封,思維理念完全跟不上現代船舶企業所需要的節奏。
而那些民營船舶制造企業,也大都面臨著資金鏈小、發展困難、技術含量不高等一系列的問題。
這些觀點,趙國陽敘述的時候還算平和,但是其爆炸力卻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這也是方學森看到了他的這篇文章之后,就沒敢怎么吱聲的主要原因。
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
在方學森忍了個把月之后,這篇文章終于還是被人注意了,“首先發難”的人就是國家海洋局的一把手洪文斌。
作為歸屬部委管轄的“國家局”中,分量最重的幾個之一,國家海洋局的領導一向是高配的。
洪文斌就是高官,高配的這個副部級“局”的一把手。
他親自打來的這個電話,方學森當然是非常重視。
本來方學森已經想好了怎么幫趙國陽開脫來著,無非就是“年輕、不懂事兒、書生意氣等等”。
可是洪局長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問自己要趙國陽的聯系方式,說要親自找這篇文章的作者談談,這讓方學森有些愕然了。
不過,想想之前趙國陽這小子被幾個部委領導同時看好的事兒,方部長也就漸漸釋然了。
當然了,趙國陽現在是自己機械電子工業部的“特別研究員”,在洪局長詢問趙國陽消息的時候,方學森自然要留一個心眼兒。
他沒有直接告訴洪文斌趙國陽的聯系方式,而是推諉的言道,等自己了解了情況之后,再給他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