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慶初期的均田令規定: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可分八十畝口分田、二十畝永業田;老男、殘疾者分四十畝口分田,寡妻妾分三十畝口分田;
若是戶主,則額外再分二十畝永業田、三十畝口分田。
普通百姓之外,雜戶受田與百姓相同,工商業者和官戶減半,道士和尚三十畝,尼姑女冠二十畝。而一般婦女、部曲、奴婢則無田可分。
然而,實際分配時,寬鄉地廣人稀容易拿到足額田地,窄鄉卻因地少人多難以滿足標準。
可是那一帶正是窄鄉,大多是半荒的鹽堿地,屬于退海形成的鹽堿平原。
以當時的技術水平,這種含鹽量高、土壤板結的土地幾乎無法耕種,作物難以吸收養分,甚至會因“生理干旱”枯萎。因此,這些永業田基本形同虛設,也正因如此才輪到她分到。
但夏暖暖毫不在意,她心中有千年文明的底氣,這點困難算不了什么!回去后,她打算查閱資料,向農業專家請教。
村長帶她看過那些鹽堿荒地后,憂心忡忡地說:“其實你辦個漁戶也行,我們村里湊一湊,幫你交稅就行。
可你現在選了農戶,這鹽堿地根本種不出東西,也就那十畝口分田能有點收成。可每年的租庸調可不少啊,村里也幫不上忙。要是種不出東西,你這不是坐吃山空嗎?”
夏暖暖自信滿滿地回答:“村長,您放心,別人種不出來,我可以!”
村長看著她一臉篤定的樣子,嘴角抽動了一下,心想:這丫頭怎么把種田當念書了?唉,等她嘗到顆粒無收的苦頭就知道了,不過,她家境殷實,折騰一陣子也無妨,就隨她去吧。
事實上,夏暖暖確實沒什么好擔心的。就算她種田失敗,她還可以靠現代技術“偷渡”物資過來,或者輕松用胡椒換錢。在大慶,她可謂立于不敗之地。
大慶初吏治還算清明,田賦較輕,按四十稅一的比例征收。農戶每年需上交口分田的“租”,即兩石粟,大約相當于兩百斤谷子。
夏暖暖雖然分到的口分田不夠多,但租稅還是要足額繳納。不過這點谷子對她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完全不在話下。
至于徭役,這是百姓對國家的義務勞動,通常每年需要服役二十天。如果遇到有閏月的年份,則再多兩天。
但因為夏暖暖是女戶主,可以不用親自服徭役,只需折成錢交納即可。具體來說,每天需交三尺絹或三尺七寸五分布,交滿二十天就行。
這種制度在歷史上被稱為“輸庸代役”。對于能夠穿越時空的夏暖暖而言,這不過是小事一樁。
還有“調”,這是要求每家婦女織布后上交一部分。國家分配的土地中,有些地方必須種植桑麻,以便每年繳納二丈絹、三兩綿,或者二丈五尺布、三斤麻。
如果不種,就得花錢買。這對普通農民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但對夏暖暖而言,這根本不是問題。
其實,夏暖暖并不喜歡種麻。
她心里盤算著,要在這里改種更有前景的東西!在大慶初期,絲綢和布料還是貴族才能用得起的奢侈品,而種植技術也尚未普及。但夏暖暖知道,這才是未來的趨勢。
如今,普通人家的被子大多填充葛麻、蘆絮或茅草,又硬又扎人,實在談不上舒適。而貴族則用綢緞制成的被褥,內填絲綿,柔軟輕盈。
夏暖暖從現代帶來的蟬絲被和羊毛毯,讓她即使身處大慶也能過得相當愜意。但她也明白,村民們可沒有這樣的條件。于是,她決定嘗試種植新作物,改善大家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