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吃肉!吃肉!”孩子們興奮地喊了起來。
但安靜不過三秒,又開始吵鬧,夏暖暖臉色一沉,“我說過,只有表現好的孩子才能吃肉!”
這時,薏兒舉起了軟乎乎的小手,糯糯地叫了一聲:“娘……哦不,夫子,我聽話。”
夏暖暖之前特意叮囑過她,在學堂里沒有母女關系,只有師生關系,薏兒雖然才四歲,卻記性極好,總是很配合。
“我也聽話!我也聽話!”其他孩子紛紛響應,對于這些孩子來說,肉可是稀罕物,一年到頭都吃不上幾次,上次吃到肉,還是夏暖暖家辦上梁酒的時候。
“鐺鐺鐺!”明月看著漏壺,到了時間便拉響了銅鈴,這銅鈴是夏暖暖從現代帶來的,上面綁了一根繩子,上下課都靠它提醒。
“下課!”夏暖暖宣布。
孩子們一下子站起來,像出籠的小鳥一樣沖向院子,即便跪坐在特制的小跪凳上,他們還是覺得累極了。
這些小跪凳是夏暖暖從現代買來樣品,請鎮上的木匠仿制的,但長時間跪坐對孩子們來說依然不容易,夏暖暖自己都覺得辛苦,更別說這群活潑好動的孩子了。
薏兒這樣的年紀,根本坐不住,早就在座位上東倒西歪了,夏暖暖看在眼里,卻也不太較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孩子們還小,不能要求太多。
課堂分了東西兩區:7歲以前的都在東區,大多是幼兒園年紀的孩子;7到8歲的則在西區。
夏暖暖對東區的孩子比較寬容,而對西區的孩子則嚴格一些,尤其是課堂紀律,她更關注這一片。
第一節課結束時,夏暖暖心里已經開始琢磨著要買一張垂足坐的床了,這跪坐實在太難受!
其實,跪坐之所以流行,是因為漢代以前的文人大多不穿褲子,甚至大漢時期還流行過開襠褲。
這種穿著方式如果不跪坐,很容易走光,但窮人,比如農夫、仆役或軍人,為了方便干活,會穿一種叫“犢鼻裈”的衣物,相當于內褲。
于是,穿不穿“犢鼻裈”漸漸成了貧富的象征,稍微有點錢的人,自然不愿穿這種“田舍漢”的標志。
然而,石家莊的漁民們連“田舍漢”的水平都達不到,何必硬學文人跪坐受罪呢?
夏暖暖這么一想,便釋然了,隨后,她帶著孩子們排隊去廚房洗手,院子里新打了一口井,取水很方便。
孩子們第一次見到雪白的兒童香皂,好奇得不得了,薏兒驕傲地給大家做示范:“要把小手洗白白,才能吃東西哦,不然會生病!”
洗完手回到課堂,孩子們驚訝地發現教室變了樣:兩張書案并在一起,上面放著瓷盆和白面。
“第二節課呀,咱們來學做胡餅!”夏暖暖笑著說,“每人可以做四個,做好后帶回家。”
她準備的是現代冰皮月餅預拌粉,做好就能直接吃,為了應景,她還特意定制了木頭盒子模具。
彩霞和明月提來了開水,孩子們興奮極了,跟著夏暖暖一步步學著做胡餅,大慶時期還不叫月餅,而是叫胡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