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她幫村里,也只是幫孩子們,看到村里的小孩一個個面黃肌瘦、衣衫襤褸,她實在不忍心,達則兼濟天下嘛,更何況是同血脈的人。
學堂中午吃飯時,有些孩子會把飯菜帶回家一起吃,夏暖暖曾抓到過林國勇家的三丫,她連吃帶拿,裝了一油紙袋的八寶飯出院門。
雖然大家生活不易,但這規矩不能破,夏暖暖不能白白養著全村,于是立下規定:孩子們只能在學校吃,不能帶回家,如果再被發現偷拿,就會取消午飯資格。
古今的孩子對老師大概都是如此吧。
這也是夏暖暖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的原因,看著這些朝氣蓬勃的娃娃們,她很難心情不好。
夏暖暖最近從小鎮上買了五只小羊回來,養在后廚邊的羊圈里,她打算讓孩子們負責割草喂羊,順便用水果零食獎勵他們。
其實,她的三頭牛也是由孩子們放牧喂養的,夏暖暖認為,直接送東西容易寵壞人,但通過勞動換取食物卻能培養責任感。
等這些羊長大后,還能宰了給孩子們加餐,可謂一舉多得。
至于為什么不養豬,原因很簡單:大慶的人普遍不喜歡豬肉,甚至覺得吃豬肉會生病,更偏愛牛羊肉。
而牛作為農耕的重要工具,其肉自然不能隨便食用,所以只剩下羊肉成了最佳選擇,夏暖暖也不想逆潮流而行,況且她自己也逐漸適應了大慶的生活方式。
盡管蒸菜、煮菜不如炒菜美味,但至少健康營養。
夏暖暖創辦的族學并不像普通學校那樣整天上課,早上是文化課,下午則是體育和勞動課。
她特意從現代學到一套軍體操教給孩子們,但更多時候還是安排他們做一些實際勞動,比如打掃衛生、拔草或捉蟲。
這些活動既能鍛煉身體,又能讓他們接觸生活技能,畢竟,鄉下的孩子可不像現代社會的孩子那樣“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隨著天氣轉涼,夏暖暖注意到天空異常美麗,這讓她隱隱感到不安,這種景象很可能是臺風來臨前的征兆。
她查閱過資料,知道貞觀三年秋天,大慶多地會發生水災,但她無能為力改變歷史,幸運的是,鄮縣一帶并未在受災范圍內,這讓夏暖暖稍微安心了些。
晚上,薏兒依偎在夏暖暖懷里聽睡前故事,這對母女每天都會進行這個儀式,薏兒對故事中的王子、公主以及異國他鄉很好奇,總愛問各種問題。
夏暖暖發現,女兒的語言能力飛速提升,已經變成一個小話癆。
不僅如此,薏兒似乎漸漸忘記了過去的傷痛,開始表現出一些逆反行為,不再一味討好母親,夏暖暖知道這是成長的標志,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倍感欣慰。
看著窗外漸暗的天色,夏暖暖心中默默祈禱:希望明天只是普通的雨天,而不是可怕的臺風。
或許在那個小家伙的記憶里,她早已成了真正的母親,畢竟才四歲啊,孩子的記憶總是像沙漏里的細沙,一邊積累新的,一邊悄然流失舊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