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幸存者,將會被劃分到四個區域中,分配給不同的勢力管理,從而增強整個聚集地的穩定性。
西北方向,胡林宇負責,他自身的幸存者團體,也會住在那里,并且進行管理。
西南方向,張碩負責。
而整個東面,東北方向交給12個幸存者團體,他們本身就有大量人口,再加上第六區的幸存者,人數也不少。
東南方向區域,陸深親自負責,也算是他的領地。
雖然名義上,東北和東南相互分隔開,但實際上,完全在他的掌控。
12個幸存者團體,陸深并沒有給他們太大權利,平日里做決策,大多是由吳越和秦紅商量,最后交給陸深決定。
所以實際上,整個東面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要盡可能增強自身實力,削減西面的實力,在分配幸存者的時候,陸深專門將大部分幸存者,調整到東面區域。
同時,也對整個第六區的所有幸存者,進行了一次完善的統計。
目前總人數,已經達到2700人。
胡林宇和張碩管轄的區域,人數分別是425人和478人。
相對而言比較少,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們原本幸存者團體的成員。
以至于整個東面,聚集了將近1800人,平均分配到兩個區,都有900多人。
龐大的人口數量,也意味著更多勞動,以及未來更好的發展。
當四個區分配好以后,整個第六區,看起來完善了很多,也更加井井有條。
冰屋的轉移,也在不斷進行。
既然劃分了區域,就不能隨意建造冰屋,必須根據劃分的土地,在固定的位置進行建造。
東南區,陸深將建造冰屋的位置,盡可能確定在靠近中央冰屋的地方,遠離城墻,方便他們平時進行交易。
當然也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避免某些幸存者,對城墻圖謀不軌。
他自身,有足夠強大的實力,能夠完全駐守整個冰墻,不需要其他人輔助。
至于內部的幸存者,只需要安安穩穩待著即可。
越是靠近中央冰屋,主要以住宿為主,而靠近城墻的區域,為嘗試著種植一些綠化帶,以軍管區為主。
所謂的軍管區,也算是陸深的私人區域,方便日常管理冰墻,以及安排奴隸團的人員。
東北區域,情況也是類似,內圍生活區,外圍軍管區。
并且所有的冰屋,全部都是整齊排列,統一大小,中間預留行走的道路,看上去整整齊齊。
而整個西面,布局就有略微不同。
胡林宇和張碩的實力,終究還是弱了些,平日里駐守冰墻,需要普通幸存者輔助。
所以,他們住宿區的位置,相對而言會更靠近冰墻,方便平時隨時支援。
為了加強實力,他們甚至在幸存者中,招募了一些實力較強的幸存者團體,輔助他們一同管理。
不管是哪種方法,每一個區內部的管理,都會根據情況不同而有所變化。
名義上,四個區各自管,并且四個區的幸存者,不允許互相串門。
平時的交流和交易,都會在中央冰屋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