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聯這邊對陳少安什么信息都直接公開,所以金書才直接將三座軍工廠的產能都說了出來。
“這個軍工廠,算是產能最高的,一百五十多個技術工人,通過機床制造槍械的各種零部件,只要物料齊全,就可以實現每個月生產上千支。
三座軍工廠加起來,一個月等等有兩三千支步槍的產量,至于機槍的話,產量就低很多了,主要是缺乏好的鋼材,還有就是機槍的生產精度達不到。”
金書才對于軍工生產方面,顯然是半個專家,說起來就滔滔不絕,基本將他們當下的問題講述了一下。
“還有就是生產出來的強制零部件,標準化做的不夠好,一些零部件無法做到通用,再有就是生產出來的槍支精度,也不算很高,故障率相對來說也比較高。雖然已經想辦法降低了故障率,可還是、、、、、”
陳少安耐心聽完之后,便大概了解到抗聯當下軍工生產的現狀是怎樣的了。
簡而言之,整個軍工廠的生產,仍舊停留在相當原始的階段,甚至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做到很好的標準化。
別的不說,就說復裝彈藥,整個軍工廠的復裝彈藥,還沒有辦法做到將火藥進行精準的稱量,導致有的子彈裝藥量比較高,有的子彈裝藥量比較低。
這會導致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在射擊的時候,很容易導致槍支炸膛,進而導致槍械的損壞。
陳少安算是半個軍工專家,對這方面的知識積累相當多,而且在福建北部,以及上海地下軍工廠內,他也學習到了許多相關知識。
對金書才還有楊將軍等人說了一番之后,金書才這才意識到,這位大老板可不只是一個愛國商人,可以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武器供應還有物資補充。
甚至連軍工生產他都有著相當深厚的積累。
金書才急忙拿出筆記本來,又詢問了許多更加詳細的問題。
顯然,金書才對整個軍工廠很多問題,都相當清楚,只是想要解決的話,卻沒有特別好的思路,畢竟這些東西,他們連相關的專家都找不到,很多東西都只能自已去摸索。
現在陳少安提供的技術指導,卻給了他們很多解決相應問題的思路。
“當然,這些設備太少了,等回頭你們再搞點兒山貨,給我送過去,我到時候會讓人給你們把一些設備送過來。”
陳少安這樣說道。
對于他來說,將福建軍工廠里面,很多淘汰下來的三手設備運送過來就可以了。
這些設備雖然是三手設備,不過運行狀況良好,絕對要比現在抗聯用的更好。
除此之外,還有發電廠的一些相應設備,也需要想辦法運送過來。
這種大部件的話,最合適的辦法,就是使用陳少安自帶的系統空間進行運輸。
到時候還需要再過來一趟,這樣想著,陳少安覺得到時候可以運送過來的,并不只是一些他們淘汰下來的舊設備,甚至是一些工業原材料也可以運送過來。
例如無煙火藥,還有許多抗聯稀缺的軍用品等等。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技術專家,沒有技術專家的話,光是給他們設備根本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