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可能白馬義從在這次決戰當中登臨軍魂或者三天賦,將鞠義及其麾下的先登以及大戟士覆滅,就此霸占冀州大部,成為北方第一諸侯。
當然,也有可能是這兩者同時登臨軍魂或者三天賦,然后展開漫長的僵持戰,最終公孫瓚因為后方的原因無奈退出冀州。
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在結果還未出來之前,沒有人敢于斷定結果到底是什么。
楊紀看著張飛逐漸遠去的背影,不禁嘆了口氣,他也想把公孫瓚給保下來啊。
甚至不只是公孫瓚,就連公孫瓚麾下的一萬白馬義從,楊紀也想將之保下來。
當然,最好是先登和白馬在戰斗中各自登臨軍魂亦或是三天賦,然后在界橋接續僵持下去。
最好是在界橋這個地方僵持個兩三年什么的,等陳曦他們徹底消化完青州和兗州之后,解決完治下的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之后,再發生什么變動就好了。
到時候,他們泰山這邊就可以拉出二十萬大軍兵出冀州,讓公孫瓚配合他們聯手剿滅冀州的有生力量了。
不過以公孫瓚現在的底蘊根本不可能與冀州僵持上兩三年,他們泰山也不可能連續支援兩三年的糧食物資給公孫瓚吧?
在太史慈的暗示之下,此戰過后,公孫瓚必定會將劉虞送離幽州,將幽州變成他的一言堂。
而公孫瓚就是一個純粹的武將,就算是通曉一些政治權謀什么的,但是想要讓他治理好幽州什么的,還不如期待一下公孫瓚麾下能冒出一個精通政略的文臣呢。
不過,就幽州這種連世家都沒幾個的地方,真的會冒出一個可以將幽州的政務班子運轉起來的文臣嗎?
不過,好像公孫瓚所在的遼西郡令支縣公孫家大小也算個兩千石的官宦家族了,宗族里邊總該有些文臣吧?
不過也說不定,畢竟歷史中的公孫瓚將劉虞處死之后,也沒見有他的本家出來幫忙治理。
說不準是公孫瓚給家里邊鬧矛盾了也說不定,誰又能知道其中發生了什么事情呢。
——
太史慈抵達東萊港之后,在此地等了好幾天才等到甘寧的船只,大眼瞪小眼的兩人橫看豎看都看對方不順眼。
太史慈倒是對甘寧沒什么意見,畢竟能在接到命令之后,只花了了幾天的時間就趕到了指定地點,這已經是神一般的速度了。
更不要說甘寧接到命令的時候不知道在海上的哪里晃蕩了,能在幾天之內從不知道哪里的海面上跑到東萊港,已經是甘寧的能力強悍了。
至于太史慈為什么會看不順眼甘寧,這就要問甘寧為什么看不順眼太史慈了。
太史慈自己也是不明白甘寧為什么會對自己感到不爽,明明他倆才是第一次見面而已,以前也不過是聽說過對方的名字而已。
甘寧看著對面太史慈跟自己差不多強度的氣息,心里邊忍不住嘀咕了一下陳曦。
明明自己和對面的家伙都是差不多的實力,為什么太史慈就能跑到戰場上去浪,而他就只能運送物資什么的活計,而且時不時的還要給江東陸家測試海船。
他也想到戰場上浪一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