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紀的眼中,一道與黃天意志相似,但是本質又不相同的集體意志自十萬黑山軍中凝聚了出來。
有了這道并不算恢宏的集體意志之后,黃巾軍的基礎精銳天賦迅速發生了坍塌和重組,并且用楊紀看不懂的速度在其余九萬黑山軍精銳中擴散。
他們的自我在天地精氣中擴張,身體和心靈在集體意志的反饋之下,身體和心靈逐漸壯大。
根據他們對于那個集體意志的認可程度,十萬黑山軍精銳的素質和意志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余下的九萬士卒并沒有出乎楊紀的預料,基本上都成為了單天賦的精銳士卒。
其中還涌現出了五千多的雙天賦超精銳,是那種素質和意志雙雙達標的真正的超精銳。
這樣一來,楊紀身邊此時就聚攏了一萬五千名超精銳士卒,以及八萬五千的單天賦精銳。
這種級別的兵力規模與軍團實力,在如今的漢室之中又能有多少位諸侯能相媲美呢?
現如今,楊紀敢說,就算是袁紹把自己麾下所有的兵力全部拉過來,他也不能阻擋黑山軍奔向青州。
甚至于袁紹還得要把張燕他們禮送出境,免得張燕一個頭鐵加想不開,直接攻打鄴城,那么麻的就該是袁紹了。
不過,楊紀現在并不想思考這些東西,他在看到黑山軍凝聚出來的集體意志之后,他產生了一些糾結。
“這玩意兒到底是該叫做太平意志,還是叫大同意志啊?”楊紀有些糾結的看著從黃天意志中蛻變升華出來的新生集體意志。
按照常理來說,這個新生的集體意志蛻變自‘黃巾當立,天下大吉’的集體意志,只不過是將‘黃天當立’去掉,僅保留了‘天下大吉’的集體信念而已。
雖然這個新生的集體意志并不能用‘天下大吉’的含義去解釋和認知,得要換上另外一種定義去解釋和認知。
但是,無論用什么定義去解釋和認知這個新生的集體意志,它總歸是從黃天意志的殘骸中蛻變出來的。
所以,楊紀應該稱呼其為太平意志,是從黃巾軍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中誕生的,也就是傳統的太平盛世。
只是,這個自黃天意志中蛻變出來的太平意志所包含的,并不全是傳統的太平盛世,還包括了劉備他們想要開創的部分大同盛世,而且還是核心要義之一。
所以,楊紀有些糾結該給這個新生集體意志取個什么名字。
取名太平的話,跟黃巾軍的關聯性就很強,很容易被人抓住不放,雖然沒什么用,但是煩啊。
取名大同的話,又不符合楊紀的想法,雖然劉備將要開創的未來也是一個大同世界。
但,楊紀心里的大同世界并不叫大同,而是另外一個名字。
“算了,這個問題還是交給玄德公和陳子川他們解決吧,反正在我看來都是一樣的。”楊紀放下了一時興起的糾結。
畢竟在楊紀看來,無論是太平意志還是大同意志,都是他們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就算是換一個名字也不能遮掩其本質。
“在這個體系之下的士卒,果然只有自身素質與意志的壯大,沒有任何外顯的天賦效果啊。”楊紀搖頭感嘆道。
這個特殊的體系終究是張角使用大神通,參照截取自未來的現成體系自己重新構建出來的,很多東西都是不完善的。
再加上張角本人只是個道人,并不精通兵家練兵之法,重構復刻這個體系的時候難免存在一些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意思。
當然,縱使這個張角復刻出來的體系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在黃巾軍數量足夠龐大的前提下,在對接由龐大的集體意志雜糅而成的帝國意志雛形之后,張角依舊可以依靠這種方式創造出大量的頂級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