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就離開了,不跟他們說一下勸降的事?”諸葛亮有些疑惑的向楊紀詢問道,他記得楊紀過來的理由之一就是為了讓孫策和周瑜勸降孫吳殘部。
結果,到了現在,居然只是跟孫策和周瑜說了幾句話,半點勸降的話都沒有說出來,難道楊紀對于這個有了其他想法?
“你現在也見過他們二人了,你覺得以他們的為人會順從我們的意愿,去勸降那些人嗎?”楊紀向諸葛亮反問道。
諸葛亮回憶了一下自己對于那兩人的印象,明白了楊紀為什么當場跟周瑜孫策二人說這個事情了。
“如果只有孫伯符一個人的話,他是不會同意這件事的,但是如果多了一個更加理性的周公瑾的話,孫伯符很有可能被周公瑾說服同意這件事。”諸葛亮緩緩說道。
“果然,你以前說的自己不懂人心,其實是在誆騙其他人吧?”諸葛亮有些感慨的說道,難怪政務廳那些人在說到陳曦楊紀二人的略懂和不懂的時候,會是那種表情了。
對于諸葛亮的感嘆,楊紀沒有發表任何的看法,他此時正在疑惑自己的意思是諸葛亮說的那樣,讓周瑜去勸說孫策嗎?
好像并不是,他之前說這話的意思是——以孫策的頭鐵,再加上周瑜對孫策的縱容,讓他們兩人去勸降孫吳殘部已經不可能了,現在該是是時候準備動用大軍,讓孫吳殘部的人認清現在誰才是正確了。
不過,諸葛亮的這個解讀好像也不錯啊,以周瑜的理性說不定真的能說服孫策去勸降那些人呢。
而且從后文來看,這個世界中的孫策貌似對于爭鼎并沒有太大的興趣,在劉表死后,他之所以會走上那條路,貌似是因為背負起了眾人的意志,尤其是周瑜的理想與愿望。
不過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無論孫策和周瑜如何選擇,楊紀都會讓那些心懷僥幸之人認識到他們之間的差距,讓他們認識到什么叫做強者的余裕。
“好了,不說這些沒用的了,文儒那邊終于空出手來接收這些俘虜了,我們也是時候出兵壽春了,也不知道那邊現在是個什么情況。”楊紀拍了拍諸葛亮的肩膀說道。
“不等周公瑾說服孫伯符了嗎?”諸葛亮有些差異的說道,然后就自顧自的反應了過來,“我明白了,你這是想要給他們壓力,讓他們兩個早點做出選擇。”諸葛亮恍然大悟啊,果然如同陳曦楊紀這些人所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未來下一個選擇做鋪墊。
“……”楊紀此時不知道該如何描述自己的心情,原來諸葛亮是那么會腦補的一個人嗎?
“算了,你愿意怎么解讀就怎么解讀吧,反正我是沒想那么多的。”楊紀搖了搖頭,什么時候他也變成了自己一個動作,就能被其他人解讀出各種各樣的意思的人了?
聽到楊紀的話,諸葛亮眨了眨眼睛,楊紀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他沒想那么多,還是說楊紀雖然沒有想那么多,但是卻本能的為接下來的動作鋪下了基礎?
…
很快,李優從徐州派過來接收戰俘的人就已經到了大營,不過因為不是楊紀認識的人,所以楊紀安排諸葛亮去接觸了,畢竟是李優身邊的人,派諸葛亮過去正好適合。
而楊紀則是去調動部隊開始準備出發,只等甘寧的艦隊將戰俘全部運送過江之后就出發壽春。
“公瑾,我們兩個真的勸得動他們嗎?”孫策看著被甘寧艦隊送過江去的士卒沉默不語,然后扭頭向身旁的周瑜問道。
看來確實如同諸葛亮猜的一樣,周瑜已經把孫策說服了,唯有真正面對過楊紀才能知道楊紀到底具備著什么樣的能力。
“不,楊子余是不會讓我們兩個去勸降的。”周瑜看著已經開始集結的大軍緩緩說道,“他只會把子布公淵他們全部打一頓之后,再讓我們出場去安撫他們。”
周瑜嘆了口氣,他看的很清楚,楊紀并不需要他們去勸降,孫吳殘部也沒到需要楊紀找人去勸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