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們手中的五個賬房,每日都需要做帳,就算是五個帳房一起做假帳,但不能串聯之下,兩本帳薄下所做的帳不同,到時候他手中的另外五個帳房稍微一看,自然一切了然。
不過,這個方法李承明也知道只是暫時管用而已,若是真到了以后,財帛動人心,很多人肯定會私底下小動作不斷,聯合起來貪腐也是可以預見之事。
好在,李承明也沒打算將一種方法用到老,到時候等真的拿下了大唐,自然會想另一套方法出來管賬。
現在的這個方法,不過是一個權宜之計。
處理完了軍需庫中的東西之后,李承明又下令收集軍營中的工匠以及民夫開始打造運送的車輛。
這些東西以后肯定是要運走的,不可能留在原地,不過現在軍營之中的車輛并不太夠。
除此之外,人力同樣也是一個問題。
原本李世民派來討伐他的軍隊之中是有足有三萬多的民夫的,不過李承明看不過眼那些民夫中不僅有十二三歲的孩子,更是連花甲之年的老人都有,便直接將駱寧將這些服徭役的民夫之中十五歲以下,五十五歲以上的人全部剔除出去。
這一剔除,原本有三萬多的民夫瞬間減少了五千多人,所剩的隨軍民夫不過兩萬多人而已。
或許對于平常的時侯,兩萬多人已經不少了,但是一般古代來說,隨軍的民夫一般都是要比士卒多上五成,甚至于一倍都有可能。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古代的運輸情況很糟糕,想要運送軍用物資都只能靠著人力,再加上這個時候運輸的車輛技術還不太成熟,所運的東西不太多,所用的人力還不少。
另外一點是,隨軍的民夫運送的糧草可不僅是僅供士卒吃用的,民夫也是人,自然也需要吃飯,所以除了士卒的糧草之外,隨軍民夫的糧草也算在內。
可以想見,這樣的運輸壓力該有多大,這也正是隨軍民夫人數一般要比士卒多的原因。
而現在李承明的軍營之中,單是士卒就已經有近兩萬人,而民夫總共才不過兩萬多人而已,再加上這一次抄家所得的數十萬石糧草,若是僅依靠原先的運輸工具和民夫,根本運不完。
不過,李承明最終還是想了一個辦法,他想到了以前曾看過一些川蜀地區中百姓所用的獨輪車。
這獨輪車又被稱為手推車,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漢朝的時候,只不過因為沒有得到推廣,所以罕有人知。
但是直到新時代之后,這種獨輪車依舊存在,而且是很多山區百姓常用的工具,比所謂的驢車還要受歡迎,自然有著其獨特的意義。
獨輪車不像其它車輛一般需要數個人推動,只需要一個人便可以輕松推動數百斤的重物,再加上其對道路的要求極低,只需要平整一些,就是路面極窄同樣可以通過,也不需要像四輪車一般需要極寬敞的道路。
而獨輪車的設計與制作又極其簡單,李承明只是稍微的給幾個工匠說了一下,不到一個時辰,便有一輛獨輪車被制造出來,然后讓一個健壯的民夫試了試,見到那個民夫推著數百斤重的獨輪車在路上飛奔,李承明的臉上不由露出一抹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