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勝、盛熙、趙海樓明白顧正臣的戰略部署,那就是要將胡虜引至遵化、薊州、三河一帶,在平原之上,將其殲滅。
可薊州鎮、三屯營一丟,胡虜就打開了兩條通道,一條向西,進入預設戰場,另一條則向東,指向遷安、盧龍、山海關。
而向東的路,絕對不能打開,放任元軍向東突進。
原因很簡單,北平的兵力有限,騎兵三萬、步卒九萬,即便顧正臣將戰場選擇在了北平以西,可以實現兵力收縮,也能抽調部分衛所兵力集中會戰,但總兵力也只有十八萬。
而敵人呢?
三十幾萬騎兵,雖說在戰爭前期這些騎兵必然不會一下子全部入關,可一旦他們拿下三屯營,拿下遵化、薊州,那元軍一定會調大量騎兵進入,兵力的數量,很可能會超過二十萬。
拿下薊州,過了三河,那就是通州,北平在望了,這個誘惑是巨大的,買的里八剌絕對會投入全部的主力達到這個目的。
大部兵力西進是預料中的事,但元軍會不會派遣一支騎兵東進,然后南下,以一種迂回的方式,出現在北平附近,顧正臣的身后?
這是顧正臣最擔心的,也是直接關系到全局的事。
畢竟元軍兵力眾多,分出去三五萬騎兵對他們自身來說不會折損多少戰力,可對于顧正臣來說,多出來一支隊伍,便是滿盤皆輸的毀滅。
所以,允許元軍通過三屯營西進,但不能放開口子,任由元軍東進。
顧正臣面色凝重,看向身后諸將官,沉聲道:“所以,我需要有人守在這里,寸步不讓!”
盛熙、朱煜、趙海樓、高令時等人面色凝重。
雖說這里兩山夾一溝,溝里還有兩條河,南北寬不到百步,防守起來壓力看似不算大。
可問題是,腳下的這北山,還有對面的九山,高度相當,都是只有六十多丈,鋪在平地上,還不到二百步。
山西面的坡度相對平緩,甚至騎著馬都能沖到二十丈余,沒多少阻擋,這意味著,元軍完全可以騎著馬沖到小半山腰的位置,然后以弓箭覆蓋山頂。
四十丈的距離,元軍的弓箭完全可以射上去。
守在山頂,是個活靶子。
不守山頂,守山下河道,山頂一旦被元軍占領,還是個活靶子。
若是向東退出二百步布置防線,就沒了山勢夾擊,無法在峽谷之地消滅敵人,原本兩山對峙的短防線,一下子便需要延長至四五里,要想在這四五里設置長防線攔住騎兵,所需要的軍士數量更多,而且被正面突破的可能性也更大。
朱煜咬了咬牙,問道:“鎮國公打算在這里布置多少兵力?”
顧正臣肅然道:“六千。”
“六千?”
朱煜喉嚨動了動,心頭有些發顫。
六千人?
要在這里阻攔的可能是五六萬騎!
人家一人一箭,都能將所有人射成刺猬……
趙海樓走出,沉聲道:“此處雖然用兵不多,也不可能部署太多軍士,山畢竟不算大,但此處太過重要,關系整個全局成敗。鎮國公,讓我來吧,只要有一個人還有一口氣,就絕不會讓胡虜東進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