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山講的這個故事,意思很簡單!
兩位主角程竹不能說都熟悉,但也算是有過接觸。
特別是曾鴻升,自己曾經做過人家的秘書,知道曾鴻升的性格,以及他的習慣。
在程竹看來,真正影響一件事走向的,往往不是什么理智,而是人的性格。
就拿宋焰秋和蘇曼卿的事情來說,如果遇到其他人,稍作抵抗,然后放棄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這樣既保全了自己的面子,也保住了職位。
可程竹知道,這種稍作抵抗就放棄的行為,才是真正的下下簽。
體制內講究的是合作與妥協。
如果雙方談合作,什么時間合作最好?
接觸的初期,便是弱者談判的最佳時間,這個時期的談判往往能利益最大化。
可如果稍作抵抗,暴露了自己的弱點,那原先的利益也必然無法保障。
至于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事情。
一般人一輩子也遇不到。
正常的邏輯,便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所以,劉青山會勸程竹放棄抵抗。
因為一旦抵抗,就會讓宋焰秋以及宋家惱怒,最后落得一敗涂地的下場。
曾鴻升的例子,其實是有兩層意思。
或者說,是兩個角度。
第一個,是曾鴻升的角度,那便是在談判的初期,尋求利益最大化。
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在女人和處長的選擇中,選擇了處長,并沒有什么問題。
因為眼前的女人,并不一定會與你共度一生,可一個體制內工作和這個工作帶來的好處,卻是可以伴隨男人的一生。
這是聰明人的表現。
而另一個視角,是蘇家以及蘇小蕓的視角。
在蘇家人看來,曾鴻升是短視的,如果依靠蘇家的幫助,以及蘇小蕓對他的深愛,將來一定可以在京都入職,并一路高升。
可曾鴻升連抵抗都沒有抵抗,就選擇了放棄。
屬于無腦,且短視的表現。
這樣的人,配不上蘇家,更配不上蘇小蕓。
而以目前情況來看,劉青云講的這個故事,其實是站在蘇家的角度講的。
他是想讓程竹走曾鴻升沒有走過的那條道。
看看那個在他和曾鴻升眼中,不可能實現的道路,會不會出現。
這個故事,也算是給程竹的一個鼓勵。
但既然已經給了鼓勵,那就不要在想要其他的支持了。
程竹想清楚了這一點,緩緩的說道:“青山書記,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不會放棄的!”
“既然已經下定了決定,就勇敢的去做,即便是失敗,也要打出我們的威風!”
劉青山說的是“威風”,就說明他并沒有放棄程竹,宋焰秋的事情過后,他依舊會支持他。
但這件事的前提,是“威風”。
是要求程竹拿出自己本事,向宋焰秋亮劍,并且讓所有人看到程竹的能力和潛力,證明他劉青山的眼光,沒有錯。
“老師,您放心,我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
“嗯!”
“老師,在掛電話之前,我還有一件事想和您說!”
劉青山聽到這話,并沒有直接詢問事情是什么,而是敲了敲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