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暗流涌動,各方勢力明爭暗斗,皆欲在這權力之爭中,分得一杯羹。
自大魏立國以來,廣開科舉,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儒學大興,百家凋零。
天下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
人之所欲,不過酒色財氣而已。
科舉為官,乃獲取權力、財富與名望之捷徑。
一旦金榜題名,便可平步青云,封官拜相,光宗耀祖,名留青史。
故而,天下萬民,盡皆崇尚科舉,渴望有朝一日,能榜上有名。
至于修仙、習武,在眾人眼中,皆為鄉野小民所走之旁門左道。
修仙者,需清心寡欲,遠離塵世紛擾;
習武者,需流血流汗,歷經千辛萬苦。
且修仙、習武之路,漫長而艱辛,成功者寥寥無幾。
與其如此,不如一心讀書科舉,博個功名利祿。
現如今,皇帝沉迷修行,長期不理朝政。
主政之六位宰相,皆是儒家大儒,飽讀詩書,滿腹經綸。
百官之中,十之八九皆出自儒門,可謂眾正盈朝。
儒學為求發展,自然利用手中之權力,屢屢打壓江湖各派。
朝廷出臺諸多政策,限制江湖門派之活動。
或提高門派之賦稅,使其不堪重負;
或禁止門派招收過多弟子,斷其傳承之路。
江湖各派,沒了財路,收不到弟子,不可避免地日漸衰落。
神象門、逍遙山等名門大派,昔日名師如云,弟子如雨,熱鬧非凡。
如今,每年能收入山門之弟子,寥寥無幾。
門庭冷落,往昔之輝煌不再。
世家大族、勛貴豪強、寒門士紳之子弟,要么一心讀書科舉,期望有朝一日能入朝為官,飛黃騰達;
要么學武,亦是為了封侯拜將,光耀門楣。
至于鄉野小民,亦寧愿把孩子送去村中學堂讀書,也不愿送孩子背井離鄉去學武。
并且,宗門招收鄉野小民之子為徒,并非易事,需投入大量財力物力,為其提供衣食住行,教授武藝。
且弟子長大成人后,亦需生計,若宗門不能為其安排生計,弟子便會離開宗門,自謀生路。
再者,宗門長老亦有自己之子嗣,誰會放著自家子嗣不培養,而去培養別人家之孩子?
且辛辛苦苦培養成才之弟子,有可能轉頭便入朝為官,為大魏朝廷效力,白白為他人做嫁衣裳。
如此一來,宗門收不上弟子,亦不愿耗費錢財培養外來弟子,聲勢便一日不如一日。
真可謂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這大魏皇朝的統治下,四海升平,萬邦來朝,儒家興盛,重文抑武,昔日之名門大派,無奈之下,只得改變策略,一心培養天才弟子,走精英之路,力求傳承不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