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朗司馬站在一旁,冷眼旁觀這一切,心中暗自覺得李家的前景堪憂,懸于一線。
楊廣這等格局與手腕,實在是遠超常人想象。
換做是他,如果遇到李元霸在戰場上反水這般突發狀況。
以他的性格,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命李元霸反殺回去。
而不會像楊廣這般,從人心的角度去巧妙化解這場戰事,化干戈為玉帛,進而試圖擴大已方的優勢。
不愧是大隋天子,他這一遭來到大隋,算是學到了。
“陛下心懷天下,大發慈悲,實乃萬民之福。
戰場廝殺,便是李元霸在此,也無人能攔得住本王。
何況我大隋精兵猛將皆在此,若戰,定是摧枯拉朽。”
武信聲若洪鐘,一字一句地說道,同時緩緩往前走去。
他那沉穩而又充滿威懾力的步伐,仿佛帶著千鈞之力,每落下一步,都讓李唐的將士們膽戰心驚,不由自主地后退一步。
武信徑直來到插在地上的三尖刀前,伸出手穩穩地將其抓住,隨后微微一用力,那深深插入泥土之中的三尖刀便被輕松拔出。
直到武信轉身,邁著大步離去。
李唐的將士們依然沒有任何動作,他們被武信的氣勢所震懾,呆立當場,仿佛失去了思考與行動的能力。
“回營。”
楊廣見此情形,心中滿意,翻身上馬,高聲招呼一聲。
剎那間,隋軍隊伍整齊有序,浩浩蕩蕩地向著營地的方向離去。
直至隋軍全部離開戰場后,李唐的將士們方才敢有所動作。
一些將士們心中有了定論,皆覺得楊廣的話確實有幾分道理。
他們本就是隋朝的子民,如今卻要在這亂世之中同室操戈,究竟有什么好打的?
而且李唐在統治過程中似乎的確不得人心,否則怎會連上天都像是看不慣一般,降下諸多不利之事。
更何況大隋如今又有武信這種仿佛具備通天徹地之能的猛將坐鎮,相較之下,李唐怎么跟人家斗?
這實力懸殊實在太大,根本就毫無勝算,這場仗不如不打,打了也是白打。
“收兵。”
李神通面色凝重地下達了命令。
方才武信近在咫尺時,那股強大的氣場如泰山壓頂般籠罩著眾人,李神通竟完全喪失了發號施令的勇氣,仿佛喉嚨被一只無形的大手緊緊扼住,難以出聲。
如今,看著軍心已然動搖、士氣低落的將士們,此刻更不能將心中的憤懣與無奈發泄在他們身上。
畢竟,在這亂世之中,軍隊的凝聚力與忠誠度是極為關鍵的,一旦處理不當,引發嘩變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事已至此,繼續留在這戰場之上已無任何意義。
唯有暫且回到大營,再從長計議,謀劃后續的應對之策。
待回到李唐的大營,李神通不敢有絲毫懈怠,連忙疾書一封,隨后火急火燎地命人火速送往太原。
李元霸對于李唐而言,一直以來都是唯一的依仗。
其武力之強在諸多戰役中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堪稱李唐的定海神針。
可如今,卻在這關鍵的戰場上被策反,還與李世民一同背棄了李家。
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李神通自覺難以獨自決斷,還是得讓李淵親自拿主意。
只是不知李淵能否暗中寫書信給李世民,憑借父子間的親情以及曾經的種種過往,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嘗試將這兩兄弟給勸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