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此生最大的心愿,不過是能與秦皇漢武比肩,如今看來,這個目標并非遙不可及。
少誠啊,這一切可多虧了你。”
類似這般感激的話語,楊廣不知已說過多少回。
在他心中,武信之于大隋,無疑是一個奇跡般的存在。
他覺得,大隋哪怕沒有他楊廣,沒有楊林,可唯獨不能沒有武信。
只要武信還在,大隋就如同有了定海神針,根基穩固,亡不了。
“陛下,當初臣之所以決定上您這條‘賊船’,那可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武信說話向來直來直去,毫無顧忌,心里想到什么便脫口而出。
而楊廣恰恰就樂意聽他這般坦率的言論,比起那些一味奉承討好的話,武信的直言更讓他覺得真實、受用。
楊廣笑著搖搖頭,回憶起往事,說道:
“朕可還記得當初你那猶豫不決的模樣,若不是朕把如意公主拿出來說事兒,你恐怕還不愿意真心幫朕呢。”
“陛下,話可不能這么講。
臣豈是那種見色忘義之人?
即便當初您不提及如意公主,臣也會毫不猶豫地助力大隋。
畢竟,大隋的興衰,關乎天下蒼生,臣心中自有大義。”
武信一臉認真地解釋著。
楊廣聽了,顯然不太相信武信這些話。
他太了解武信這小子了,那可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機靈得很。
不過,這些都已經無關緊要了。
反正武信最終還是上了他這條“船”,成為他成就大業的得力臂膀。
現在回想起來,楊廣不禁暗自慶幸當初極力拉攏武信。
倘若武信當初去了別處,以他的能力,同樣能夠輔佐他人成就一番霸業。
甚至,就算武信自己揭竿而起,扛起大旗,憑借他的威望和才能,想必也依然能夠獲得天下百姓的認可與追隨。
好在武信自幼被楊林撫養長大,對大隋忠心耿耿,沒有二心。
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楊廣,成就了如今的大隋盛世。
眾人正閑聊之時,外出打探消息的探子匆匆返回。
“啟稟陛下。
突厥人正在緊急集結兵馬,看樣子是打算主動出擊,與我軍正面交戰。”
此言一出,原本還在輕松交談的大帳內瞬間氣氛一緊。
然而,將領們的眼中非但沒有懼意,反而都燃起了興奮的光芒。
一個個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等待著這場大戰的來臨。
武信聽聞,微微抬起頭,目光沉穩而銳利,向探子問道:
“可知曉突厥此次集結了多少人馬?”
“回王爺的話,據打探,突厥人最少集結了二十萬大軍。”
聽到這個數字,帳內的將領們依舊未流露出絲毫恐懼之色。
特別是李元霸、裴元慶等人,眼中的興致愈發濃烈,仿佛面對的不是一場嚴峻的大戰,而是一場盛大的狂歡。
對于他們而言,若是敵軍僅有兩千人,實在是不值一提,他們定會不屑一顧。
若是兩萬人,或許還能稍稍提起他們一些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