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我渤海遺民,為何竟死心塌地為契丹人賣命?你難道忘了我渤海國正是亡于契丹人之手,百年來受盡他們的壓榨奴役嗎?想我父董小丑,就是因此才舉兵起事,在遼國境內殺出一片天來的!可你呢,你身為渤海族人,不但不思為我族百姓報仇,卻幫著契丹人做事,你對得起自己的祖宗嗎?”董匡真是越說越是激動,甚至上前一把揪住了對方的衣領,大聲呵斥道。
誰也沒想到會有這么一番變故,其他人趕緊上前,才把憤怒中的董匡給勸開,要不然真擔心他會一下殺死孛律烈。后者的神色也有些發怔,半晌才嘿了一聲:“我是渤海遺民又如何?我打小就在遼國朝中長大,一直都追隨在奚王帳下,得他提拔教導才有今日。至于什么渤海國,與我有甚關系?”
“你……”這話再度惹得董匡勃然而怒,差點就拔出劍來要對這數典忘祖的家伙動手了。得虧孫途及時一攔,才沒讓孛律烈血濺當場:“董將軍何必因此人而氣著自己?這樣的事情其實我見識得多了,要論數典忘祖,又有誰能比得過咱們漢人呢?”
“你這話是何意?”董匡果然被引開了心思,隨口問道。
“董將軍你身在遼國難道就看不出來嗎?大遼南邊百姓多以漢民為主,可除了你們常勝軍外,卻見過有多少漢民奮起反抗,或是南逃回我大宋的?”
“這個……”董匡嘆息搖頭,其他一些將領臉上都露出了異樣的神色來。他們之中也有好些是漢人,同樣對大宋沒有太大的歸屬感啊。事實上,這才是遼地漢民的普遍情況,對他們來說,能活下去就成,至于到底是漢人皇帝還是契丹皇帝,就壓根沒有什么區別。
“所以說,總有些人會一廂情愿地以血統出身來判定一人的立場,那完全是錯誤的。漢人也好,渤海人也好,乃至于契丹人,對他們來說,趨利避害才是人之本性,至于是何出身,根本就不是他們行事的準則。不怕你等笑話,我可是見識過遼地漢民對我大宋將士深懷怨恨敵意的,若真像你這般反應,只怕我孫途早幾年就已氣死了。”孫途說著,又是一陣苦笑搖頭。
他說的卻是真事。想當初他隨童貫北來出使時,就曾見過不少遼國漢民對自家的深深敵意,完全看不到后世某些詩文中所謂的“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動人場景。那不過是詩人站在中原正統角度做出的憑空臆測罷了,根本就不是歷史的真實。
或許只有那些受盡欺壓盤剝,實在活不下去的外族之人,才會以此為借口,號召聚攏身邊的族人一起起兵反抗。但這說到底也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而非什么民族大義。
經
(本章未完,請翻頁)
這么一番開解后,董匡的心氣兒終于是平復了下來,也沒有再對孛律烈下手的意思,只是公事公辦道:“那此人該如何處置?”
孫途笑了一下,又上前一步:“這么說,你是寧死不屈了?”
聽了翻譯后,孛律烈再度梗起脖子道:“不錯,你們就別白費心思了,想要讓出賣奚王,那是做夢。還是趕緊動手殺了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