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還對隱瞞關興婚事的事有些愧疚,現在好了,心安理得了。
兩人并肩走進大廳坐定,王甫直奔主題道:“少將軍,是這樣的……”
聽完講述關興一陣咋舌,誰說古人蠢的,這不挺精明的嗎?
大漢朝廷非常清楚讀書的重要性,也清楚知識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危害性,所以立國至今一直都在創建學堂推廣教育,試圖通過培養更多讀書人的方式來稀釋掉士族在教育界的占比,畢竟讀書人越多,朝廷的選擇就越多嘛。
鑒于此,大漢在教育方面一直都是很開明的,甚至被稱為皇后之冠的鄧綏鄧太后還創辦過女子學堂,建立的“元初學宮”更是開了男女同校的先河。
沒錯,男女同校不是后世才有的,鄧綏太后主政的時候就有了,只是沒堅持下來。
先輩都如此開明,關羽王甫等后輩自然不會墨守成規。
弄明白原委,關興心酸的說道:“王叔你有所不知,在烏傷的時候無人可用,想干點什么根本找不到合適的人,所以才動了創辦學堂自己培養的念頭。”
“我原本是打算創辦漢軍講武堂,挑選千八百人集中教導的,但烏傷的情況你也知道,要啥沒啥窮的都快尿血了,我想給學生上課連個教室都找不到,所以就怎么省錢怎么來了。”
“至于后面,我準備將學校分為小學,中學,大學三個等級,目前拿筷子在地上畫的就算小學生了,小學生每月進行一次月考,每半年進行一次期考,每三年進行一次升學考,通過考核的升入中學。”
“中學生同樣進行考試,三年后考入大學繼續深造,目前就這個,后面的還沒想好。”
“學校既是教育的圣地,也是篩選的篩子,通過考試的方式將優秀人才篩選出來繼續教導,至于那些實在學不進去的,綁在學校也沒用,不如放歸社會,去干點其他的。”
有句話關興沒說,他是準備將大漢帶入工業時代的,想進入工業時代就得建立工廠,建立工廠就需要大量的工人,工人跟農民不同,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至少得有個小學文憑不是。
將大漢帶入工業時代是個耗時費力,甚至短期內難見成效的事情,但關興不怕,他有的是時間,初步給自己定的期限是三十年。
歷史上的原主雖然死的早,但他喝了這么久程老頭的藥,不至于跟原主一樣短命吧?
他不需要長命百歲,只要能活六十就夠了。
他雖說的輕松且有所保留,王甫卻聽的兩眼放光,激動說道:“小學中學大學,將教育分成三個層次,適合讀書的繼續深造,不適合的放歸社會,這確實是個好主意。”
“而且放歸社會的庸才讀過幾年書也算識文斷字,就算回鄉種地也會比大字不識的父輩強出不少。”
“少將軍,這是利在千秋的事情,完全可以一試,我這就挑選府邸建立學堂,你等我好消息。”
建業的環境比烏傷好太多,要知道江東士族大多都隨呂蒙撤去了荊州,人雖離開,府邸和莊園卻沒帶走,這些府邸莊園完全可以充當臨時學校,不至于讓學生連個教室都找不到。
而且王甫也不缺辦學資金,江東士族留下太多財富,短時間內是完全夠用的。
條件有了,自然要擼起袖子大干了,因為對王甫來說,此事干成的好處太大了。
首先可以培養出無數門生,將來見到劉備,憑借這份功勞完全可以官升三級,甚至進入朝廷中樞。
其次真到桃李滿天下的那天,自己恐怕也能成為孔子那樣的至圣先師,受到后世敬仰。
至圣先師的目標有點遙遠,但被尊為教育界始祖,建廟供奉還是有可能的。
既能升官發財又能被后人敬仰,這種名利雙收的事情有什么理由不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