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洛陽的路上,徐庶的心情格外復雜,他清楚劉備的理想,因為那也曾是他的理想,但他這些年也已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不再像當年那么勇往直前了。
原以為這輩子會平淡無奇的過去,誰料這次見到劉備后,冷卻多年的熱血再次被激起,沉寂多年的內心再次有了戰意,有那么一瞬間,他真的想不顧一切的隨劉備而去。
但現實終究還是戰勝了理想,性格終究戰勝了沖動。
他的性格跟早年的劉備很像,都是信守承諾言出必行,寧可自己吃虧也不愿占他人便宜導致名聲受損,說白了就是將名聲看的遠比性命重要,所以信守承諾說到做到。
他答應劉備不為曹操獻策,他做到了,他答應曹操不回劉備身邊,他自然也要做到。
造成的結果就是感情上他想跟劉備并肩戰斗,理智上卻要信守跟曹操的承諾,感情與理智打架,那種感覺就兩字,擰巴。
相比之下劉駿就單純多了,暗下決心回去向曹丕復命之后就辭官回鄉靜等劉備北伐,在曹魏以他的出身就算累死也不可能成為郡守,更高就更別想了,但在大漢不一樣,劉備已經承諾會封他為王的。
所以對他來說,躺平的前途遠比奮斗要大,那還奮斗個錘子啊。
更重要的是有劉備這位叔叔在,就算辭官回鄉,中原士族也不敢為難他,原因很簡單,對抗劉備只是政治利益上的沖突,輸了認慫就行,但若收拾他劉駿可就是跟劉備結私仇了,劉備北伐成功滅了他的家族都有可能。
士族精的跟猴似的,怎么可能將對劉備的恨發泄到劉駿身上,非但不會還會設法巴結劉駿,為自己的家族找條退路。
所以劉駿辭官返回涿郡老家之后,日子反而會比從前更好過。
想通此點的劉駿渾身輕松,心中對未來充滿期待。
徐庶劉駿雖然各懷心事,趕路的步伐卻異常堅定,跋涉數日順利返回洛陽城,進城不敢耽擱,立刻入宮向曹丕匯報。
御書房內,聽完兩人匯報曹丕好言安撫道:“兩位愛卿舟車勞頓辛苦了,盡快回去休息吧。”
送走兩人,曹丕立刻下令召鐘繇劉曄,華歆趙儼司馬懿等重臣入宮議事。
現在劉備的態度明確了,中原士族的幻想也破滅了,是時候擼起袖子跟劉備干了,但怎么干得盡快商量出個方案來。
離開皇宮之后,劉駿直接回家休息,辭官的事得過段時間才能申請,剛回來就辭官的話讓曹魏上下怎么看,你可以辭官,但不能往人家臉上干不是?
劉駿雖然才能平庸但畢竟也是做了多年縣令的人,基本的人情世故還是懂的。
徐庶就沒那么幸運了,離開皇宮又去鐘繇府邸,跟鐘繇匯報之后才回去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