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后的大阪城雄偉壯麗,氣勢恢宏,它依山勢而建,三重城墻層層遞進,固若金湯。
最里面是靠近山腳的內城,被稱作本丸,緊接著的第二重城墻則稱為二丸,最外面那層城墻叫做三丸。這座城的整體布局與華夏傳統的三進三出式大宅院頗為相似。
三丸之外環繞著一條寬闊的護城河,三座城門前方均設有一座浮橋,但此刻浮橋已被拆除,如果想要跨越護城河,就只能選擇游泳或者重新搭建浮橋。
三丸的每個城門處都矗立著一座小巧玲瓏的小天守,而在內丸還有一座更為壯觀的大天守。
天守是倭國獨有的一種軍事建筑,其底部由堅固的石塊砌成,上方則呈現出塔式結構。
小天守共有三層,三道屋檐,高度大約在二十米左右;大天守則高達五層,擁有六道屋檐,巍峨聳立,高度約五十米有余。
無論是小天守還是大天守,它們在戰爭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堅不可摧的軍事堡壘,將防御、攻擊和指揮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如今的大阪城城主是德川甲忠,他是德川家的旁系子嗣。統兵二萬,駐扎在大阪城這座軍事重鎮。
下午二時許,陽光灑在大地上,將大阪城這座既古老又新生的城堡映照得金黃一片。
而在大阪城的城門口,大隅聯隊的72門大炮已經整齊劃一地排列在那里,仿佛一群威武的戰士在等待著沖鋒的號角。
大阪城的三丸外擁有三個城門,分別為大手門、桜門和青屋門。
此時此刻,石見師團的2萬騎兵如同鐵壁一般,將大手門和桜門圍得水泄不通,連一只蒼蠅都難以飛出。
青屋門,作為大阪城的正門,也是大隅聯隊此次攻擊的主要目標。
聯隊長高木山崗,這位身經百戰的指揮官,站在炮火前沿,目光如炬,緊緊地盯著青屋門,他的心中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
在此之前,他曾派出信使與大阪城的守軍進行交涉,希望他們能夠投降,以避免無謂的流血和犧牲。
然而,信使卻無功而返,大阪城的守軍堅守著他們的崗位,沒有絲毫退讓的跡象。
面對這樣的情況,高木山崗知道,只有通過炮火來打開這座堅城的大門。
他果斷地下達了炮擊的命令。
隨著他一聲令下,72門大炮齊聲轟鳴,震耳欲聾的炮聲在大阪城上空回蕩。
炮彈如同雨點般落在青屋門的城墻上,爆炸聲此起彼伏,塵土飛揚。
德川甲忠站在內丸的大天守閣里,用一只單孔了望鏡看看幾個城門。
青屋門前五公里處,是來范之敵的炮兵陣地,七十二門大炮正在不間斷的發射炮彈,炮彈落在了三丸、二丸甚至內丸城里,每一發炮彈落下,都炸開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