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奧什談話的第二天,也就是1794年5月7日,科希丘什科發表了一部被稱為“波瓦涅茨宣言”的宣言。
在當時,這份宣言被視為政-府法律發布的,也是波蘭(貴族)共和國的最后一份法律文件,內容是對《五三憲法》里針對農奴的問題做了補充。
在這部宣言中,科希丘什科以波蘭武裝總司令的身份,部分廢除了國家的農奴制,承認所有農民的公民自由,并承諾幫助他們利用國家政-府力量,與不法貴族的虐待進行抗爭……
雖然這部新法律從來沒有完全實行,也被很多貴族抵制,但是它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農民加入到革-命的隊伍中。這在波蘭歷史上是第一次把農民(農奴)正式認作國家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波蘭”的這個詞等同于貴族。
然而,安德魯在寫給奧什的回信中不加掩飾的宣稱:這是一個“不合時宜的宣言”。就現實情況而言,波蘭的上層貴族比起底層農奴更具備反抗外來入侵的精神和勇氣。
在法國,“盧梭的信徒們”擁有4年的充足時間,也就是從1789年到1793年,借助了一次又一次自下而上的起義,消除《人權宣言》和《革-命憲法》對法蘭西社會的負面效應。
然而,身處戰爭漩渦中的波蘭,連4個月的和平時光都沒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波瓦涅茨宣言》與之前的《五三憲法》一樣,在潛移默化中造成了波蘭社會內部的極大分裂。
當然,這種言論是絕對不會出現于正統的歷史課本中,只會偶爾閃現于某個學術論文中,然后就被無數人批駁的不得不刪除……
正如安德魯這個“烏鴉嘴”所預言的那樣,就是在這個時候,波蘭獨立戰爭逐漸朝著不利于波蘭起義者的方向發展。
在5月之后,普魯士軍隊穿過波蘭邊界,正式加入到俄羅斯軍隊主導的,在波蘭北部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中。
6月6日,普魯士與俄羅斯聯軍與科希什丘科所部主力遭遇,什切科內齊戰役爆發。
作為入侵一方的俄普聯軍,擁有兩萬名裝備精良的步兵,6500騎兵以及134門火炮,而捍衛國家的科希什丘科僅有5500步兵、3500騎兵、6000名民兵和33門大炮。
在絕對的實力差距,尤其是火力差距面前,科希什丘科精心布置的所有戰術都變得毫無意義。雙方血戰了幾個小時,以波軍的慘敗告終。
波軍的兩位指揮官約瑟夫-伍德斯基將軍和楊-戈霍夫斯基將軍均戰死,農民英雄格瓦斯基也戰死了。波軍有2500人戰死或被俘,普魯士1000余人傷亡,俄軍傷亡不明。
這場戰斗切斷了華沙和克拉科夫的聯系,導致后者很快淪陷普軍之手。科希什丘科在戰斗中受傷,但還是帶領殘部撤回了華沙;不久,1.6萬人的俄軍又打敗了另一路6千波軍,后者損失近兩千人,同樣撤至華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