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從物理學借用的“反動”一詞相似,“左派”與“右派”都起源于法國大革-命時期,但也有人說起源于早期的英國議會政治。
最初的時候,所謂的“左右派”不過是左右兩邊議員座位的簡單描述。“左派”那是坐在(輪值)議長左邊的議員;而“右派”就是坐在(輪值)議長右邊的議員。
但很快,隨著議會中各種矛盾的表面化與公開化,“左右派”就被賦予了濃郁的政治色彩。
隨著黨同伐異的趨勢加強,立場溫和或是保守的派議員逐漸集中于議會右側,而提倡革新與進步的議員紛紛占領了議會左側。這樣一來,(輪值)議長就非常容易清點支持與反對的票數。
需要說明的,18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的這一時期,所謂的“左派”與“右派”大體維系著一種中性詞。不過,“極端派”倒是從它誕生之日開始,就有了好壞之分。
另一方面,無論“左派”、“右派”與“極端派”并非都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演變的。很多時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隨著政治大環境的變化,各種黨派的政治角色也在相互轉換。
在法國大革命初期的三級議會與制憲議會中,革-命“左派”就是以拉法耶特、巴伊、米拉波、迪波爾為首的君主立憲派(也稱斐揚派);而保守的“右派”就是拒絕改革的貴族與教士。
此時,布里索、丹東、馬拉與德穆蘭等人就是激進左派;路易十六的弟弟阿圖瓦伯爵就是典型的激進右派,他們宣稱要殺光一切立憲派分子。至于羅伯斯庇爾,此時的他是一個安靜的溫和派。
在立法議會開始,主張君主立憲的斐揚派“蛻變”成右派;揮舞左派大旗的是布里索和他的吉倫特派。
此刻的激進右派,特指一切要求恢復路易十六專-權的保王黨分子;激進左派依然是丹東,德穆蘭、馬拉;這時的羅伯斯庇爾放棄了中立,加入到左派行列,很快成為激進左派的領袖之一。
1792年8月起義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王位,成立了法蘭西共和國,隨后又組建了國民公會。
此刻,大權在握的吉倫特派變成新一代的右派(保守派);而所謂的激進右派,就是一切試圖恢復法國君主的勢力,包括君主立憲的斐揚派和各種立場的保王黨;這個時候的左派,是以羅伯斯庇爾、丹東為首的雅各賓派;而激進左派,是馬拉和他的堅定支持者,埃貝爾和肖梅特等人。
等到吉倫特派被推翻,丹東和他的寬容黨逐漸淪為了右派,埃貝爾與肖梅特成為左派,盡管掌握了兩委會的羅伯斯庇爾,竭力宣揚自己無黨無派,但被人譏諷為“做了主子還不夠,還想當教皇”。
熱月政變之后,右派依然是新寬容派,包括塔里安、勒貝爾、布爾東、梅爾蘭、巴拉斯等人;左派是雅各賓派在議會的殘余勢力,巴雷爾,比約-瓦倫,科洛-德布瓦、瓦迪埃、阿馬爾、弗蘭等人。
至于安德魯,羽翼逐漸豐滿的他,正在慢慢拉開他與新寬容派的距離。這是穿越者決定效仿羅伯斯庇爾在1793年10月到1794年4月做法,哪一派的政治主張都不愿意多參合,哪一派都要保持相對的良好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