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卡爾諾離開救國委員會,不再擔當軍委會的第一執委(主-席)之后,統一樓里的里里外外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
首先,軍委會及其辦公室大廳里,昔日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辦事員減少了一半有余,那是因為包括軍事參謀部、軍令部、武器裝備與軍需后勤等部門,正陸續向位于波旁宮“富饒樓”的總參謀部進行轉移。
其次,由于各部門的關停并轉,以及辦事員的減少,顯而易見,軍委會在國民公會和救國委員會的地位也在逐漸下降。以前卡爾諾的獨-裁時代,法蘭西的一切軍事問題都與軍委會密不可分。
而今,共和國的軍事架構慢慢變成了軍事內閣成為最高統帥部,下屬總參謀部、陸軍部、海軍部、憲兵部與軍事情報部的格局。
所謂的軍委會不過是戰爭部下屬的陸軍部,其地位同自由樓里的海軍部平齊。遠遠不如創建僅有半年,位于波旁宮“富饒樓”里的總參謀部。
平日里,安德魯除了在“綠廳”(救國委員會)進行必要的日常辦公外,他更樂意待在波旁宮的“富饒樓”,聽取各部門下屬與將軍們的工作匯報。
此刻,站在安德魯面前的一位將軍,就是回巴黎述職的西方軍團指揮官,康克洛將軍,一位54歲,舉止優雅,風度翩翩的老帥哥。
康克洛生于1740年的巴黎,其父屬于佩劍貴族一類。在年輕時,康克洛就進入了貝桑松的騎兵學校學習,此后他參加了七年戰爭,在1760年升任上尉,1788年晉升準將。在此期間,他也被路易十六受封為圣路易騎士。
等到大革-命爆發后,康克洛將軍受命協助阻止法國各地的叛亂。1792年,他被國民公會代表擢升為少將軍銜。
1793年,康克洛被任命為布雷斯特海岸的軍團指揮官,并在6月對戰8萬旺代叛軍,成功守衛了南特。而隨后數月里,他在蒙泰居等地取得了一系列戰斗勝利,成為旺代平叛的第一人。但最終,康克洛還是因為其貴族身份,遭遇軍事特派員的解職。
1794年10月,康克洛在塔里安的提名下,被救國委員會重新起用,負責指揮西方軍團。很快,他就在蒙泰居和莫爾塔涅連續擊敗了叛軍首領夏雷特,迫使“白軍們”不得不選擇暫時的和平……
此刻,安德魯單獨將康克洛將軍召回巴黎,只是要聽取在“藍白和約”簽訂之后的數周里,旺代地區叛匪們的近況。
先不論戰場指揮水平如何,但在眼光、見識與格局方面,康克洛的確超過他的半個上司,布列塔尼聯合軍團的指揮官,奧什。
在康克洛的匯報中,他一開始就重申,旺代遠遠不同于巴黎,或是法國北方的任何一座城市中心(即便在21世紀也不一樣)。
“是的,委員公民,旺代地區始終以農業為主,遵循著固定的時序作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長期保持著封閉自足的穩定農業社會結構,天主教會只是這個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熟悉當地民生的神父,通過傳統風俗和基本的宗教道德規范維持社區的穩定,農民們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神父:他們請本堂神父們給田地的作物和牲畜降福,在特殊的日子里敲鐘,圖個好兆頭……”
在康克洛的描述中,當地教士幾乎全是本地人,各個修會里充滿了家庭成員。從某種層面來說,并不是地區教會“控制”當地人,而是當地人“控制”地區教會。
康克洛直言不諱的陳述道:“農民們固執的認為這些鄉村堂區是我們的教會:堂區擁有田地、房屋、家具等等都屬于公共財物……所以,當革-命政-府沒收教產販賣土地的政策獲利者不是農民,他們只能將新的宗教政策理解為侵犯了他們的利益。